第一届校园通大会    第二届校园通大会   第三届校园通大会  校园之星官方新浪微博    校园之星总经理腾讯微博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校园之星
客服热线:010-83621612
您当前位置:首页>>AI资源网>>数字教育

徐恭藻:商业旗舰的领军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利群是受益者,我也是受益者。”——徐恭藻
        
回首改革开放的30年,青岛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在谈到青岛市商业的变迁时,我们更像是在观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这其中,不能不提到徐恭藻和利群集团。从一个面积只有800余平方米的百货店,变成年销售额122亿元、稳居山东商业老大位置的现代商企集团。徐恭藻执掌下的利群,诠释了青岛民族商业企业的真正含义和神话诞生的原因。
        
股份制改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时光倒回33年前,19岁的徐恭藻还只是四流中路百货店的一名营业员。对30年前的商业环境,上了年纪的青岛人都知道,百货店里的商品全部是计划供应,常常早上刚开门,商店就挤满了人。而且商店受体制保护,销售淡季政府给补贴,效益好了利润也要全部上交,所以经营情况如何跟企业没有太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1978年被调到人民路百货商店负责采购工作的徐恭藻,深深感受到了旧有体制与市场规律之间的矛盾。
就拿进货来说,在80年代初期刚刚不需要凭票购物的时候,看到了市场需求的徐恭藻自作主张地进了一批黑白电视机和“半块砖”录音机,虽然一上柜就被抢购一空,却把当时的总经理气得够呛。为企业赚钱了还要挨骂,这在如今看起来荒唐,但按照当时的价值观,店里进什么货、以什么价格出售,一切都要按上级下达的指标操作,徐恭藻擅自进货的行为确实有些“出格”。但也是这种魄力,让他在1984年的全市首批试点企业改革中以高票推选为经理。人民路百货商店,在这位“ 胆大”经理的带领下红火起来,顿时成为了其他商店的榜样。
1988年2月,徐恭藻被调到了市百货公司,在体改办公室担任科长,这个职务让他在经济转轨的年代里成为了较早一批深刻领悟市场经济规律的“吃螃蟹者”。这期间,青岛商业也正在酝酿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1988年3月,作为青岛老字号的利群百货商店成为了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企业。搭上改制“头班车 ”的利群在短时间内显现出非凡的活力,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一时间成为青岛商业的骄子。
但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等同于科学有序的发展。没过几年,刚刚显露生机的利群便因为管理混乱、机制老化等各种原因,经济效益严重下滑。1992年,徐恭藻临危受命,以市百货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空降”到了利群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总经理,并很快找到了企业的“病因”:原来所谓的股份制改革只是让利群换了块招牌而已,但内部机制和管理方法却还是沿用着旧时的路子。而此时,作为同批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北京天桥百货店已经开始向着真正的股份制推进了。为了“取经 ”,徐恭藻带着同事就去了北京。白天现场观摩,晚上在小旅馆里彻夜研究股改书籍。回来后,他以法律为依据,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运作,在利群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董事会,严格按股份制的法律章程办事。
经过一系列改进的利群百货商店又开始显现出勃勃生机。在徐恭藻到利群的1992年当年,利群的年销售额就创造当时的历史很高水平,达到4600万元。
        
建设利群商厦:崛起台东新商圈
1994年的青岛,除了中山路附近的国货、东方、华联几座商业大厦,其它地方就没有大型的商业设施,尤其台东一片,几乎全是平房。在这里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厦,一直是徐恭藻的梦想。机遇总是青睐有备之士的,此后不久,台东有一个商业项目待建,却因资金需求量太大无人敢于问津。利群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击,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以总投资2亿元和半个月付定金700万元等条件拿下了项目。“利群商厦”成为1993年青岛市14项重点工程之一。
然而,摆在徐恭藻和利群人面前的绝非坦途。在国家不投资,银行不贷款的情况下,光是建设商厦所需的巨额资金就很难解决。几经辗转之后,一家工行信托投资公司答应给利群贷款700万元的定金。但在将定金支票交付后,利群商厦的建设仍然面临大量的资金缺口,此时,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具有敏锐思考的徐恭藻向市政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申请:发行1000万元三年期高利率建设债券,使1000万元资金顺利到位。1992年12月2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利群增资扩股、向社会定期募集股份的申请,利群也由此成为青岛市改革新时期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企业。在筹集到4600万,又争取到青岛市第一笔也是山东省第一笔银团贷款9000万后,1994年11月5日,曾经陈旧简陋的台东三路商业街上矗立起了一座现代化商厦——利群商厦正式对外营业,这不仅完成了徐恭藻多年的梦想,也实现了青岛市商业圈扩张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从此,历经岁月沧桑的台东三路因利群商厦而重现青春,再次成为青岛零售商业的一个重要集群地带,利群商厦则当之无愧地成为台东商圈的灵魂。
        
稳步扩张:打造商业新版图
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命运也往往因为领导人的决策而改变。从一次次与旧体制发生碰撞,求真务实搞改革的徐恭藻身上,我们看到:利群之所以有今天,也是一步步与旧体制决裂,一步步向新体制靠拢的过程。
在利群商厦成为台东商圈的支柱后,走规模扩张之路的规划开始纳入徐恭藻的战略决策。1997年的青岛开发区几乎还没有什么商业设施,慧眼独具的徐恭藻果断地做了一个拓荒者,在这里兴建利群长江商厦,由此成为青岛市首家以自主经营的方式走出老市区,到“异地”建商场的商业零售企业。谁都没有想到,当时只有一层的长江商厦在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多万元。利群的理性扩张之路由此启程。接下来的1998年,徐恭藻又带领利群收购了胶南百货大楼。几年后,这座原本资不抵债的商厦成为胶南商业的龙头企业。1999年底,利群即墨商厦开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销售2300万元,实现利润130万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门红”。利群的商厦开一处火一处,商界人士不得不佩服徐恭藻的果敢、敏锐与前瞻性思维。2000年8月22日,利群集团的二级扩张店—— 长江商厦金海岸商场开业,开始开发新的阶梯式利润增长点;2002年8月24日,利群集团在威海市的第一家2万余平方米的商厦开业,首次在青岛区域以外的地级市建立网点,拉开了利群挺进地级市的序幕;2007年1月28日,利群前海购物广场开业,利群在青岛市区已开业5座万米商厦……
今天,我们回顾徐恭藻和利群一路走来的点滴,实际上也是在翻看青岛商业30年的历程缩影。从“大集体”、“二国营”出身的利群,第一拨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再加上带头人徐恭藻超前开放的思想,较早地从计划体制中脱离出来,就这样“摸着石头”趟过了市场经济的一个个激流险滩。在徐恭藻的记忆里,1998年随着佳世客的进入,青岛商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原先国有万米商厦辉煌的时代一去不返。
        
“巨鳄”登陆:“与狼共舞”新时代
1998年1月18日,是青岛商圈难忘的日子。那一天,青岛首家外资零售企业——东泰佳世客正式开业,第一次把在国际上流行的购物中心业态带进了青岛。紧接着,家乐福青岛明达店开业。随后,实力雄厚的跨国零售企业——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相继登陆岛城。面对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利群是否会败下阵来?利群人和关心利群的人都为此提胆悬心。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在媒体高呼着“狼来了”,内资企业一片震撼中,徐恭藻并没有惊慌。相反,他把与全球零售业“巨鳄”们的狭路相逢当做了在家门口学习的机会,将集团的员工纷纷派去佳世客、家乐福观察学习,研究对方的商场布局、商品结构、促销方式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回来后活学活用。在这种从上而下的学习心态中,精明的利群人不仅很快摸准了竞争对手的牌路,而且率先为本土化商业寻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他们针对对手与供货商两个月才结算一次货款的“国际惯例”,将贷款结算周期缩短到了一个月。这种加快供货商资金周转的策略让更多的供货商纷纷“倒戈”转向利群,让利群不仅货源有了保障,而且在价格上也具备了竞争优势。在一次次“与狼共舞”的商战中,青岛的内资商业也开始分化。善于学习的生存了下来,不以为然的则渐渐被淘汰掉了。十多年前与利群同时代的那些现代化商场,很多已风光不再,但徐恭藻领导的利群,却在不断竞争过程中发展地越来越快,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如果要更深层次地思考青岛商业,尤其是近十年间的变化,应该说我们在与外资竞争,向外资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热色的现代商业模式。”这是徐恭藻执掌利群多年的感悟。佳世客、家乐福等外资企业在青岛的共生双赢,也给利群和其他的青岛内资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纠正了原先中山路上本土商场间猛打价格战,誓要拚个你死我活才罢休的“竞争”误读。作为青岛市商业的船队旗舰,徐恭藻带领利群摸索出了适合于本地人消费的商业业态,将传统百货与现代的大卖场进行嫁接,再通过信息化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商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利群是受益者,我也是受益者。”徐恭藻说道。借助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好时机,他将这个成立于1933年的老字号,从小小的百货商店变成了今天以商业零售连锁为主,商业物流、房地产、酒店连锁、药店连锁五种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商企集团。徐恭藻,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现代化商业企业的真正含义。

版权所有: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008号 京B2-20180669 | 工商备案[104492901] | 京ICP备12004309号-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