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家书屋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2月6日,在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举行的“盛世新农村·耕读奏和谐——北京市星级农家书屋表彰仪式暨农民选书会”上,北京评出了首个“五星级”农家书屋。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介绍,
今年是该局第二次评选“星级书屋”,共评出五星级书屋1个、四星级书屋8个、三星级书屋11个、二星级书屋6个,加上去年首次评出的18家,北京市农村已有44个“星级书屋”。今年,北京市将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新建农家书屋1020个,每个书屋的资金投入由过去的两万元增至三万元,其中配备的部分图书将通过发放购书劵的形式,让农民自己去图书市场选购。
增强配书针对性 让农民自己选书
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农家书屋因为“主题活动很多,基础管理工作很好,对服务‘三农’的推进很有效”,从去年的“四星级”升为“五星级”农家书屋。北京市读书益民工作办公室王妙丽告诉记者,今年对于“星级书屋”的奖励将按照五星级500册、四星级400册、三星级300册、二星级200册的规格,其中一半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统一配置,另一半则由书屋管理员和村民代表自己现场选出。
当日,在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选书现场,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村主任助理李铮从2000多种图书中挑选了《走西口》、《从头到脚说健康》等书。李铮高兴地告诉记者,书屋很受欢迎的是养殖、种植技术类和计算机技术类图书。东桑园村村民申库说:“ 多亏有了农家书屋提供相关书籍,我种植的大葱丰收了。”申库家的大葱去年一度出现了腐烂现象,突如其来的状况让他非常着急。李铮得知情况后,主动帮他一起在书屋里翻阅相关书籍,找出了大葱腐烂的病因后对症下药,大葱不但有了好收成,还找到了好销路。
据了解,经过多方努力,一年来,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书屋的图书量已从去年初的3000余册增至目前的6000余册,供村民查阅资料的7台电脑也已陆续开放。围绕读书,村里举办了迎奥运知识竞赛、旅游知识竞赛等活动,很近还把数字视频资源纳入农家书屋管理。2008年3月,该村书屋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切实发挥书屋功能 多种形式服务“三农”
据冯俊科介绍,由读书益民工程发展形成的北京市农家书屋工程,是首都新闻出版战线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工程。经过四年来的建设,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927个,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书屋网络体系,该工程通过开展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读书征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京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正日益成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的有效平台和农民生产致富的加油站。
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短短一年时间就把30平方米的书屋扩建到84平方米,每天来书屋读书或借阅的人数高达100余人次。村委会还为农家书屋配备了一间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每天播放科教类、农业类专题片。顺义区庄子村农家书屋引顺义区图书馆网上检索查询系统进书屋,极大地方便了村民预约借阅、查询图书。该村还不定期利用村内广播及时向村民推荐新书、介绍新书内容等,鼓励村民读书。密云县新城子镇花园村农家书屋组织的“农家菜厨艺大赛”,提升了该村民俗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也帮助村民提高了收入。在顺义区李桥镇沙浮村,不少村民按照书屋中《西瓜嫁接与生产》介绍的科学方法,有效控制了西瓜“水脱”现象,确保了产量,增加了收入。
结合新华网点建设 方便周边村民购书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将农家书屋建设与新华书店网点建设等工作有效结合,探索出农村“多室合一”的资源整合模式。密云县新城子镇花园村农家书屋新华书店代销点建立后,不仅本村的村民积极看书、买书,而且毗邻的河北省几个村庄的村民也纷纷前来借阅、购买图书。这种新华书店将农家书屋发展为图书代销网点的模式,解决了方圆几十公里村民的买书难问题,受到村民的好评。
冯俊科说,通过农家书屋“星级评选”活动,表彰在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农家书屋,就是要树立一批先进模范,带动更多的乡村建好、管好、使用好农家书屋,更好地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农村的改革发展,让广大农民朋友学到科技知识、增强致富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冯俊科表示,北京市局还将组织出版单位的编辑和发行人员同赴选书现场调研、学习,了解农民朋友的阅读需求,编辑出版一批“看得懂、用得上、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三农”出版物。
据了解,到2010年底,北京市将完成13个区县全部3896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