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设“三好”标准农家书屋
从2007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建成3000个农家书屋,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在探索中推进,在创新中前行。2009年,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被正式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
按照规划,到2015年,安徽省农家书屋将覆盖全省1.8万多个行政村,解决全省5000万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在建好、管好、用好的“三好”标准下,农家书屋正把浓浓的书香和美好的理念播撒在江淮大地,不断满足着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书屋选址灵活多样
2009年2月4日的上午,冬日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马鞍山市霍里镇苏里村农家书屋,让正在这里读书的20多位村民感到温暖。书屋里,靠墙的一排书柜中,图书被整齐划一地摆放着。几张大书桌上堆满了刚添置的还未来得及整理的新书,村民们专心地捧着书围坐在桌前。年轻的村支书朱功文介绍说,几年前,这里可完全不是这样,当时还没建房子,公厕、乱草堆、猪圈占据着这块地。2004年,村里大刀阔斧地清除了全部的杂乱建筑并建起了宽敞新屋,用做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2007年,农家书屋的“入驻”,大大丰富了活动中心的内容。朱功文认为,“书屋选好址,等于建好了一半。地点选择,极大地影响着书屋的使用效率,能不能切实方便农民是选址的关键。”
同是农家书屋,在合肥市大杨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把农家书屋办进农户家是其很大特色。“把地点设在农民家里,有利于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当然,一定的硬件要求是必需的,如面积的大小、‘屋主’的文化程度和人际关系状况等。”大杨镇文化站站长阮文珍如此介绍。曾担任多年村委会主任、自居两层小楼的“屋主” 孙明芝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为了建书屋,他和老伴“捐”出了家里一楼的三间房子,除了用做农家书屋外,还被用做村文化活动中心。
据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徽省农家书屋的选址布局是根据“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避免分散,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但我们更鼓励因地制宜建设,村委会、学校或者致富能手、文化大户的家里都是书屋可选的地方,还可以和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图书馆、老年活动室等资源整合、相互挂牌。在这方面,安徽省已经做出了很多的有益探索。”这位负责人说。
管:完善秩序规范服务
门口悬挂统一牌匾,把书屋开放时间、管理和借阅制度全部“上墙”,统一印制出版物登记簿、借阅登记簿等免费借阅单(证)……在笔者的调研采访中,大多数农家书屋呈现出良好的管理秩序。
在马鞍山市,为保证农家书屋的管理规范有序,早在试点之初的2008年4月,就对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了统一培训,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印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也发到了每位管理员手上。在苏里村农家书屋的阅读登记管理簿上,笔者看到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103人次借阅的1600多种图书的日期、分类和图书编号。书屋管理员方伟志幽默地说:“我们都是‘土八路’,要把书屋真正管好,不参加培训哪能向‘正规军’靠拢?”
基层管理者和业内专家认为,长效机制的建设是将农家书屋工程落到实处的关键。“开门多、管理好、更新快”是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有专家建议,“要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员要公选,要选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公益事业热心的人。除了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农家书屋外,还要考虑鼓励发展农家书屋‘造血’功能。在目前形势下,探索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的模式,有益于农家书屋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用:用好书屋造福乡邻
在马鞍山市霍里镇黄里村,4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不算大,2100种的存书量也并不算多,却在全村人心中有着极佳的口碑。
结合当地生产特点举办农民技能培训是黄里村农家书屋具有良好“口碑”的原因之一。茶叶种植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承包林场的茶园生产是当地逾半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村民长期采用的老式工艺却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村民收入大受影响。得知这一信息后,黄里村村委会开始尝试与市劳务公司合作,借用农家书屋的场地和图书,连续举办了多期茶叶制作技能培训,参训村民多达几百人。村里外出打工的200多农民工,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很多人失业返乡,通过开展培训,他们掌握了新的生存技能。
此外,由于村里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马鞍山市霍里镇苏里村村委会利用寒暑假,邀请回村的当地大学生担任志愿者,帮助管理书屋并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力所能及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一项调查,若不包括未成年人的课本,我国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是0.1册/年,也就是说,10个人一年才拥有一本书。“建设农家书屋,就是为了改善农民读书条件,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