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为民意通道网民踏上两会“问政”平台
当“躲猫猫”和“周至尊”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词汇后,互联网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了虚拟概念。之前,冲天的“网络民意”已经撬开了权力的铁板,不但使“深圳高官”林嘉祥原形毕露,还使“九五至尊”的周久耕身败名裂,而在今年洛阳市“两会”上,4位网友被推举为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至此,中国的“网民”开始呈现出公民身份,真实踏上了“问政”的平台。
中国网民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身处其境的中国人或许没有仔细考量,当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年度人物的花环戴到“网民”头上,并陈述理由说:“这是多数人从少数人那里夺得权力,互相无偿地帮助,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改变的方式”,还只是一种预言式的注解,人们没想到,如今这句话在中国变得越来越真切。网民正在用独特的方法改变着中国参政议政的方式,并悄悄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有资料表明,在今年“两会”前夕,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已经开辟了相关互动版块,许多报纸也破天荒地增设了诸如“网上直通车”等栏目,诸如“向总理建言”、“提问人大代表”等已遍及网络空间。不少网友将此称为“e两会”。构成如此强劲的“网民问政”风潮,自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除了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习惯“躲猫猫”,一些公共媒体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外,更主要的是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民群体呈几何级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并以每月800多万的速度递增,这个群体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使网络成了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民意通道。
出现这样的局面无疑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或者可以说是网络带来了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而事实上,“网络民意”并不能代替法定的民权,“网络问政”也终究不是法律框架内的参政议政。虽然强大的网络舆论曾经使“华南虎”现形,也使老牌传媒CNN向中国人道歉,但将此视为民意的胜利未必名副其实,这是因为网民的声音固然构成了一定的声势,其威慑力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势不可挡。或者说,网络只是一种形式,即使对公权起到了某种监督作用,也必须对其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至少中国网络承载的核心价值还需要得到延伸。
由此而论,无处不在的网络之于中国更像一块“试验田”,一方面为民意的释放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另一方面却一直处于社会主流之外。
如果说云南组建“躲猫猫调查委员会”彰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那么发生在南京的“周久耕事件”就不能不让人匪夷所思了。众所周知,周某人遭到网民的“人肉搜索”是由他的名烟名表以及一系列维护房地产商利益言论引起的。耐人寻味的是,面对这样一位区级房管局局长,那些在法律上具有监督权的人却始终一言不发,倒是一些躲在网络背后的网民越俎代庖撂倒了这位“高贵”的官员。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随着“两会”的召开,网上“e两会”也开始形成一种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网民关注的所有问题中,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仍然居高不下。这些都是“不在场的民意”,表达着民众对“两会”的诉求。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央党校刘素华教授的文章,题目为《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作者列举“天价烟”、“公务员公费出国旅游”等一系列网络监督案例,论证了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监督力量。文章称,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
我们可以想见,“网络民意”将成为本届“两会”的新亮点,也许有一天,共商国是的“两会”,会把“网络民意”视作合法的提案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