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走向没落 数字出版异军突起
时代前进的步伐无法阻挡。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兴起,出版行业正经受着技术变革带来的强烈冲击。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业态开始没落,一些曾经不被重视的业态正在崛起;一批鼎鼎有名的业界先锋慢慢“老去”,一批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新贵迅速走红……数字技术裹挟着一股巨大力量,猛烈敲击时代的大门。
电子出版受到重重一击。10多年前,电子出版曾是很具技术含量的出版形式,寄托着产业升级的热切期望,在繁荣时期,也曾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景象。然而,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前有无法突破的痼疾,后有网络时代的追兵,电子出版处境堪忧。这个“技术型出版产品”,在昙花一现般的辉煌后,不得不面临生或死的考问。
很多业界人士冷静地指出,电子出版只是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品,一旦光盘载体消亡,产业也将随之消亡。在前路未卜的临界点上,一种悲凉涂满电子出版未来之路。而过渡这样的词汇更隐含着深层次的潜台词:不转变即被淘汰。在网络技术的逼视下,这种分析一语成谶。
在电子出版黯然的背影下,产业升级的时代命题显得如此紧迫。对出版行业来说,数字技术之风催老了电子出版,又将会催生什么?
互联网向左,电子出版向右
技术的变迁有时候让人忍不住感叹其迅速和无情。就电子出版而言,它曾经是出版很具技术含量的业态。然而,数字出版风生水起,电子出版则渐渐沉寂。除了技术更迭的不可抗拒因素,电子出版物缘何没能成为一支占据市场的强大力量?
王勤认为,电子出版物在数字出版时代的风光不再,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变迁。发展中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才是电子出版不具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在发展进程中,电子出版物似乎只是一种产业升级中的过渡产品,虽然有着先进的出版理念、技术和性价比较高的载体,但却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再加上资金不能回流和致命伤盗版,使得电子出版物只是以纸质出版物的附加形式存在。陈生明则指出,电子音像出版社经营出色的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既不能独立成长,又没有对传统出版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没有完整产业链条的电子出版长期徘徊在时代变革门口,有一天忽然发现,网络时代到来了,产品形态从光盘载体转入网络,进行数字转型成为电子出版物的必然转变。陈生明忧虑地强调,当前电子出版物不像图书出版那样拥有稳定的市场,也不像音像出版那样有“大片”支撑,既没有网络出版的交互,又没有新媒体的在线及时传播,固守光盘载体的电子出版物陷入困境是必然的。一种信息多种载体是出版发展的方向,在电子出版物转变载体的发展中,出版理念、人才储备是很关键的因素。
从出版理念的角度,“内容为王”在数字出版时代更多体现在:技术和载体只是既定的服务者,而决定产品市场和产业前景的却是能否实现更多的内容创意,与技术之上驾轻就熟地让内容“善变”,而不是简单的“载体搬家”。王勤认为电子出版物的弱势之一在于创意与精神加工。他举例说,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现在电子出版的评奖中仍然有出版单位拿着简单的转换成PDF内容格式的光盘来参评,没有内容创意与加工的“载体搬家”是很简单省事的工作,但对于电子出版来说却是很没有前景和市场的。
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同以往,大众接触信息很多为通过网络,然后才是手机、电视、光盘、传统阅读等。业界人士认为,电子出版物在网络时代需要研究网络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解决光盘不能脱离图书与电脑独立使用的制约,使其从出版的辅助产品转化为能够在网络上顺畅、独立传播并对网络阅读人群有吸引力的出版形态才是制胜之路。一张没有索引、没有标注的光盘,早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独立阅读或者学习知识的需求。据了解,国外一张电子光盘往往有丰富、细致的标注,这种关联性极强的电子出版物,可以独立于其他出版形态,并且能让读者便捷、快速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数字时代的阅读,需要解决信息与知识的有效表达、知识结构的有序化等问题,满足读者想到就有、需要就读、读就能懂的阅读需求。
从人才储备的角度看,内容的数字化需要一批适应数字化出版的优秀编辑。既能够对出版内容产业提供创意与再加工,又能够熟练地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精神产品形式化的编辑才是电子出版社急需的人才。陈生明分析说,当前出版业大约有75万从业者,而网络约有300万从业者,在网络化发展中,传统出版话语权正在被削弱。因此,出版业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数字化的出版人才,提供更多适应网络时代的数字化产品。
陈生明提出,电子出版工作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出版需求的基础上融合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媒体出版及运营,因此整合出版科研院所、省市新闻出版局以及出版传媒集团的资源与力量,建立数字传媒人才培训基地。特色化数字传媒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不仅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更要促进跨媒体产品的策划与推广。总之,顺应数字化资源整合的步伐,营建产品的网络化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式服务,电子出版物才有未来。
相比较而言,“出身”于技术型企业的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在转型中的技术融合似乎值得关注。该社社长吕莉介绍说,2008年该社成立了复合出版研究室和数字出版研究室,整合出版和技术人员,尝试利用技术将内容与表现形式剥离,“利用xlm技术实现内容只做一次,多种形式多元发布”是他们数字化的尝试。可变数据印刷系统、在线协工排版系统、希望自动标注系统是该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发的数字技术。借助这些技术,希望电子出版社的产品和服务正在转型。吕莉认为,无处不在的出版是当今出版的特点,出版物不再简单地等同于图书或者光盘,以产品为中心,利用技术做内容出版和服务是当今出版的特点和趋势。王勤也表示,无论产业怎样升级,苦练内功都是出版业的制胜法宝。
“老去的”电子出版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版产业的日益升级,曾经风光无限的电子出版渐趋沉寂。在变革面前,很好很有效的办法即顺应并紧跟时代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大嘴英语》、《洪恩软件》等电子出版物,几乎为每个电脑爱好者耳熟能详。电子出版,这种完全不同于纸质图书的产品,以其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能力、稳定的存储性能、丰富的多媒体表达以及新鲜的互动功能,成为一种高端的信息载体。
“ 那时的电子出版物几乎做一个赚一个,一个好的产品往往能获利几百万元。”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辑陈生明这样描述当时的红火景象。《中华大典》数字出版工程技术总监王勤回忆道:“那时候,电子出版物的分销商需要拿现钱提货,就这样还要排队。直接到光盘复制厂提货的人摩肩接踵,拿不到货的情况时有发生。”据记者了解,1993年国内的电子出版社仅36家,但1997年至1998年两年间便激增到近百家,另外还有近万家的多媒体公司。1997年,国内以光盘为载体的新生电子出版物为1025种,与1996年的300种相比,增幅超过240%;1998年又以40%的幅度增长,达1442种。1998年,我国的电子出版物累计达3000种,约占全球光盘出版总量的2.5%。在利好局面下,当时国内的电子出版人提出了“告别铅与火,走向光和电;告别纸和笔,走向多媒体”的豪迈口号。
电子出版一度迈入黄金时期,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产品。中国的电子出版物,在国际大赛上也有了一席之地。在代表国际电子出版行业很高水平的莫必斯国际多媒体光盘大奖赛中,我国的《故宫》、《颐和园》、《中国皮影戏》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大奖。自1996年至今,我国已参加了10届莫必斯大奖赛,共推荐40余件作品参赛,获奖作品达13件,曾经实现过五连冠。2001年,我国还承办了第九届莫必斯大奖赛。
然而,电子出版似乎并没有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
“ 电子出版物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现在大众已经不需要它们了。”陈生明略显落寞地说。在新形势下,市场对于电子出版业的投资热情也在明显下降,近几年几乎不再有新的资金和力量介入电子出版业。除游戏光盘外,独立的电子出版物几乎在市面上绝迹,更多的是以“盘配书”的形式出现。陈生明透露,今天,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电子出版社只有7家,其余绝大部分都是靠着与传统出版的关联而艰难地活着。电子出版业甚至已无法再组织起一次稍具规模的会议,许多电子出版界的熟悉面孔转而出现在网络出版的相关工作会议现场。虽然莫必斯大奖赛仍在举办,但报名参赛的作品却急剧下降。“现在是参评的和评奖的都没有积极性。”一直担任中国赛区评委的王勤说。
“ 我们回头看电子出版走过的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王勤感慨。“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走跨媒体发展之路,不能死守着光盘。”陈生明说。他认为,当电子出版的载体——光盘不再先进时,只会限制产业的发展。况且现在人们对于载体的要求更高了,不仅需要大容量,还需要更强大的交互性、虚拟性。
“我们辉煌过、痛苦过、困惑过,但是直到今天才醒悟。我们只是在流通的环节中做各种工作,不是做内容。一旦载体消亡,产业也将随之消亡。做好基于内容的技术,才有可能继续发展。”王勤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为经历了辉煌、也承受了没落痛苦的电子出版作总结。
未来将会怎样?
与电子出版的没落相伴随,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正在迎来春天。据《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不断变化等,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2007年至2008年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
以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红袖添香等为代表的原创文学网站有出色表现。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过30省作协主席小说巡展,签约以海岩、都梁、兰晓龙、郭敬明、当年明月为代表的18位畅销书作家等一系列重磅活动,起点中文不断促进传统文学与网络融通。在追求商业化的同时,起点中文也在追求着主流化。“之前,起点中文主打‘玄幻’题材,而现在几乎涉及所有分类,品种越来越齐全。”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说。随着数字出版的深入人心,众多知名作家对其表示出好感。“别把作家想象成‘躲在深闺’,他们对外界阅读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并且非常愿意拥抱这种变化。”侯小强强调。
去年12月1日,韩寒的新作《他的国》开始在起点中文连载,比其纸质图书的上市,整整早了一个多月时间。对于一出书就首先找出版社的作家们来说,这件事具有开创性意义,彰显出数字出版的力量。事实也证明,在线写作并没有影响到图书销量。“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优秀作家‘试水’在线写作,余华、王朔等多位作家已经表现出兴趣。 ”侯小强介绍。据悉,2009年,起点中文将持续邀请中国很具商业价值的优秀作家在线写作。而就在几天前,起点中文针对现代社会亲情观念淡薄、家族谱系流失等现象,拟邀请和动员千万网友通过网络写作平台,来创建自己的家族谱系,讲述自己的家族故事。这个项目除给网络写作注入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外,还有可能带来新一轮全民写作的狂欢。
原创文学网站为更多怀有文学梦想的作者,提供了宽广的创作平台,而爬格子也爬出“金领族”。目前,起点中文每年能拿到100万元稿费的作者有10多位,能拿到10万元的有100多位。另外,红袖添香的多位作者,每月的稿酬已经高达2万元,这个数字让红袖添香的许多员工自叹不如。“满足更多人的文学梦想,这应该是网络文学很大的意义所在。网络写作,给了文学一个更加宽广的胸怀,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就业机会。”红袖添香总编辑毕建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两者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传统出版绝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并非竞争关系,更应该是合作关系。希望在共同发展中,我们能够形成合力。也希望在互为上下游的合作中,双方能够实现彼此增值。”侯小强说。毕建伟也认为对作家来说,网络是个非常好的工具,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写作,那仅是选择的阵地不同。
在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规模和品种数量将会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纷纷加快了步伐。去年5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投资1000万元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提升传统出版产业,促进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相结合的重要步骤。此外,多家出版集团也都在数字出版方面进行了许多投入和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向认为,数字出版更好发展,关键在于要为读者提供传统出版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应该是良好的互补关系,两者仅是载体内容的变化,只要将内容做好,便没有冲击甚至威胁之分。
尽管数字出版产业在收入的增长率上表现强劲,但总体上赢利模式尚未形成。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数字出版项目,赢利模式不清、投入大于产出,有的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今年是红袖添香成立第10周年,在这10年中,虽然红袖添香取得了飞速发展,每月有数百万元收入,成为同行翘楚,但到目前,红袖添香依旧处于略微亏损的状态。鉴于数字出版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我们来说,目前很重要的不是赢利,而是好好培育这块市场,我们更看重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毕建伟介绍。
《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预测: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数字出版在今后几年内还将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收入规模每年的增幅可能会在50%左右,用户规模每年的增幅可能会在32%左右。随着技术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出版发展的进程会更加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