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撬动书市经济 书市火爆涌春潮

一名顾客在青岛市新华书店内选购书籍。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在地铁里阅读是件很快乐的事,不仅可以打发时间、放松心情,还能从阅读中收获知识、陶冶情操。”小田是北京某公司的一名策划人员,每天上班坐地铁时,读书是他必做的事。
这不禁让人想起,今年“两会”前夕,温总理在中国政府网同网友交流时的话:“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近年来,我国迎来全民读书的“潮流”。在地铁上、公园里、餐馆中,随处可见持卷阅读的人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日前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2007-2008年度增长了0.1%,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反弹。
传统书市购销两旺
初春天气,乍暖还寒,而“2009北京图书订货会”却传来了阵阵暖意:本届订货会参展出版社达533家,比上届增加了9家,民营书商74家,比上届增加了18家。图书订货码洋达25.1亿元,比去年23.1亿元增加2亿元,图书馆现货采购8100万元,比去年6500万元增加1600万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北京图书订货会所表现出来的活力令业界有理由看好未来图书消费市场的潜力。
建于2002年的天津图书大厦,是国内很大的图书卖场之一,经营全国57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28万余品种图书。公关部李小姐透露,该图书大厦每年都会联手多家出版社举办100多场优惠活动,通过出版社打折让利的方式带动图书销售。而2009年前2个月的法定节假日期间与往年同期相比,码洋增长势头强劲。
现在,全国还有不少小书店也同样风生水起。这些小书店大多实行会员制,并进行精心定位,图书种类也各有特色。3月18日,天津优联书店店员告诉笔者:“我们这里的每种图书都很好卖!其中过去少有人翻的书,比如旅游方面的图书,现在都卖断货了。”优联书店将书价定为九折,为招揽顾客,同时规定消费满100元后自动成为会员,再买书可积分,满100元减2元,这种方式吸引了不少白领阶层的会员。
边远地区的“书市”同样传来春暖花开的消息。近日,新疆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向各地州新华书店配发了总计98辆的流动售书车,有效地解决了农牧区出版物缺乏、文化网点少、送书下乡难的问题。
新兴书市热络红火
网络书店的日渐兴起更是让人喜悦。1999年正式开通的当当网在库图书超过40万种。据当当网公关部经理许琳介绍,2008年图书销售码洋超过12亿元。去年下半年至今,由于该网站的免运费措施和店庆活动,再加上年终购物的自然旺季,几个销售数据都呈加速增长趋势。许琳还介绍说,在金融危机下,大众阅读取向有了一定的变化,经济管理类和励志类图书卖得较好,如《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货币战争》等开始热销。
与此同时,网络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曹志杰是退伍军人,上网看小说是他现在很大的爱好。“因为过去我是军人,看军事类小说时可以让我产生共鸣。”对于在线阅读的优点,曹志杰总结为“方便、免费,更新速度快”。
在网络上,还兴起了各种读书吧、读书群。一个读书群的群主介绍:“读书群成员都是社会学爱好者,年平均读书100本以上。大家在群里可进行集体交流,一般是共同选择一本名著,然后定个时间大家上线讨论。我们还成立了博客,定期把交流后的成果发到博客上供大家学习。”
电子阅读需求使得电子图书运营公司顺势而生,目前国内主要的电子图书运营公司有北大方正(方正阿帕比)、中文在线、超星公司、书生公司等。国内传统出版社也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出版的电子图书总量达到了50万种。
此外,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和用户规模化,手机作为上网终端与笔记本和PC机开始分庭抗礼,内容提供者、技术提供者、移动运营商的深入合作将推动手机电子书的更大发展。
全民阅读带暖产业
图书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表现出不俗的成绩。2008年,仅中国出版集团年销售收入就达到38亿元,增幅为8.6%;利润总额为2.25亿元,增幅高达38%,远远高于我国同期9%的GDP增长率。
究其原因,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何春华认为:“阅读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必备条件,是不会受到金融海啸影响的。”他预测,在2009年,图书消费依然会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走势。
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造纸业、印刷业、运输业、会展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不俗表现也得益于图书市场的巨大需求。据了解,我国造纸业2008年下半年由于经济减速导致的下游需求不振,行业景气下行。但目前文化纸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需求相对稳定。我国印刷业自200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截至2008年10月,全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8.64%。
今年,我国将在山东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图书展”,在北京举办“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活动,这无疑将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刺激我国图书会展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