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必须转变差钱观念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来自财政部、教育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他们建议,“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中国青年报》4月25日)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然而,这一目标明确提出已经长达16年,与2000年达到目标年也已经过去了八九年时间,但“4%”的政策目标依然显得任重道远。而目前这一比例的情况是,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甚至经济欠发达的古巴达6.3%,印度已达7.1%!
然而,相对于古巴、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实力,200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20%、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明显超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的我国,却依旧在教育投入上“斤斤计较”。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仅为3.32%,2008年的数据目前还未很终公布,但相关专家表示,大致还在 3.3%左右。
与教育投入连年徘徊在较低水平相对应的情况则不容乐观:目前,义务教育有上千亿的负债,高中阶段不止1000个亿,高校负债有评估达4000 亿,加起来几千亿的教育负债。目前中国教育的高速发展,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正是“ 相应的政府投入没有跟上”。这就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出现: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甚至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还有在几十年前建的危房里上课的现象。同时,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35%)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但大多数国家,只有20%左右。这就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
而且,除了中央财政对教育投入较低外,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同样也不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三个增长”(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各省市中违反该规定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却很少有相应处罚。这中间,不能不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做怪:国家或地方政府把一大笔投资投入到工业、农业等方面,一般就会在短期内就有回报,而如果这一大笔钱投入到教育方面,却看不到什么效果,至少在短期的三五年内,不会看到什么“ 成效”,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对 GDP起到什么推动作用。这对于短期内就要出成效、出政绩的官员考核办法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年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而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很关键的还是教育投入问题。4月1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又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和活力源泉,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将会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教育,正是教育,在培养着我们的建设人才,推动着我们的科技发展,改善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着我们的文明素质。要想实现“科教兴国”,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重视“优先发展教育”做起,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育现代化,真正实现“人才强国 ”。毕竟,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对于合理、科学、与国际水平相对应的教育投入,我们实在是“不差钱”,如果说真“差”的话,那么,差的就是“教育优先发展”的真正理念和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教育投入看似短期内对人才培养,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无明显变化,但从国家的个人来说,从长远来看,这一方面每一年都“差钱”,其深远影响,却是永远不可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