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叶泽恩:香港书展成全球最大的书市
[编者按] 7月下旬,第20届香港书展即将举办。2008年,香港书展的参观人次达到83万人次。这一数字让香港书展成为亚洲参观人次很多的书展。为了持续扩大香港书展的影响力,主办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从5月22日起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四地举办一系列路演活动。搜狐读书频道独家专访了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先生。
叶泽恩: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他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加入太古集团,并在1979年转至贸发局工作,曾在该局多个海外办事处包括纽约、东京及伦敦服务。在出任助理总裁一职之前,叶泽恩历任资讯服务总监(电子商贸拓展)、贸发局驻西欧、非洲及中东的首席代表、服务业拓展总监、服务及制造业拓展总监。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今天的搜狐文化客厅,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书展的话题。
可能很多搜狐网友喜欢读书的朋友都接触过书展,比如北京书市、济南书市,也有很多朋友了解到香港书展。香港书展是我们亚洲地区非常有名的书展,在2008年,香港有700多万居民,居然有80多万人次参观香港书展。所以说,这个书展已经成为香港这个城市的一件文化盛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先生做客搜狐文化客厅,和网友分享一下关于香港书展的情况。
香港书市:亚洲参观人数很多的书展
主持人:叶先生1979年已经在贸发局工作了,应该是很资深的人士了,能不能请您简单给我们回顾一下香港书展的发展历史?
叶泽恩:书展是1990年由香港贸发局创办的,开始的时候我们本来的打算在香港的展览淡季,尽量利用会议展览的设施搞一些展览会,暑假淡季我们不能搞贸易展,只能搞消费展,我们觉得不如搞一个书展,让香港市民在暑假可以去享受看书、购书的乐趣。开始的时候规模不大,但是很快就已经凝聚了各方面不同的支持。书展的发展很快,到去年已经是香港每年首屈一指的盛事,香港七百万人口,有80多万人经常参观,差不多八九个香港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参观过书展,也是全球很大的书市。
主持人:香港书展参展人数还有参展机构每年都有攀升,2006年的数字是70多万人次参观,2008年已经到了80多万,香港书展影响力逐年扩大,在参观者的心目中也会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书展。您认为香港书展规模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叶泽恩:很主要香港人也需要这个平台,读者需要一个平台,出版商、作者也需要一个平台。以前都没有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面交流,好像我们推出书展以后很多香港的作者、出版商都把他们出版新书的时间跟我们的书展配合,有很多大型书店每年30%—40%的营业额都是从书展那边获得的,比例非常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其实在暑假香港有很多喜欢阅读的人去书市找他们心爱的喜欢的材料,以前没有平台让他们去发掘这些材料。而我们办这个书展也是完全以香港市民的需要做根据,开始我们的书展都是兼收并蓄,什么书都有的,包括漫画书都有。但是到1998年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民主的全民投票,调查哪个类型的书籍很受欢迎,很后经过非常民主的投票以后发现漫画不受欢迎。人们希望书展的内容是无论一家老少都可以进来看的。所以从那年开始我们就把漫画分出来,由另外一家办展的单位去做漫画展。我们的书展主要是根据香港推出的法令第一类的书刊确定……
主持人:香港的出版物是有分级制度的。
叶泽恩:一共分三类。第一类的是任何人都可以看的,适合全家一起来。从那年开始我们的书展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个也是根据民意做的活动。从2003年2004年开始,我们也觉得书展除了每年作为一个平台让书商、出版商、作者去找读者以外,让读者去找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以外,我们觉得需要把文化含量提升。社会有这个要求,除了看书买书以外,也希望有一点活动,研讨会等等其它不同类型的活动。我们从那年开始把我们的文化活动附录还有多元化的程度大力提升,到去年已经有180个项目。今年是我们20周年,我们把这个项目进一步提升超过200项,照顾不同兴趣、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材料都可以在书展这个公开开放的平台发表。
参展商的数字、入场的参观人数也不断增加,其实现在已经很厉害了。大概八九个香港人当中有一个进场。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每个读者都可以有一个愉快的、满足的阅读经验,也让出版人找到他们的读者,读者找到他们心爱的材料,也为香港的出版商培养新的更大的读者群,这是我们的目的。
200余场文化活动:力求提供多元展示平台
主持人:刚才讲到几个原因能够提升香港书展在香港包括亚洲的影响力。其中您提到举行很多场的读者活动,让各种类型的读者都能找到他们喜欢的活动。那么,在去年183场活动当中比较受欢迎的参加人数特别多或者受关注的一些活动是什么样的活动?
叶泽恩:各类型的都有一些。比如文学的,好像很近这几年对于古文我们有新的看法新的读法,在这方面都有很多读者。比如前年于丹去演讲,她讲完以后,她的《论语心得》已经在翻译成英语了,在香港发行。去年我们邀请了陈丹青老师、哈金、台湾的朱天文,也非常受欢迎。我们的平台是多元化的,有不同的兴趣照顾,有讲心灵的、讲个人修养的,有讲职场成功的,怎么样自我增值,以及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环节,在科学、运动、空余休闲等等不同领域可以请到不同的讲者对于风水的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尽量多元化,尽量照顾不同的兴趣,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平台。
主持人:去年我看到是有一个“领袖的世界观”的图书推荐活动,请到很多香港的政商界的名流人士参加,请这些人物来参加书展活动是否费劲?
叶泽恩:费劲,但是我们的书展已经建立了品牌,所以很多顶尖作者都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出席,我们过去几年请的都是顶尖的作者,很多有名的作者我们都请到过香港,他们也觉得到香港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者、听者、参与的人,文化水平水平都非常高,可以让讲解在书展这个开放的平台上跟香港的读者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对接、全方位的对接。
主持人:我看到近年参加香港书展回来的记者们有一些报道,他们回来非常感慨,第一个香港书展从头到尾的感觉都是在位读者服务,包括整个安排展览的时间,比如参展的时间可以到比较晚的时间点。另外就是这么大规模的书展组织得非常有序,会场并不嘈杂,大规模的人流进去以后不会觉得非常烦燥不安。这种组织的工作肯定也是非常细致的,在时间的安排上面,会场的秩序安排上面,香港书展有没有什么独到的经验?
叶泽恩:其实每个环节都是普通的常识,都不是专门的科学。很简单就是把我们自己从经常参观的读者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我们是读者,我们进场参观书展,我们有什么期望,有什么需要,尽量在规划方面做出来。当然人流八十几万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去年我们还做中庭扩建的工作,有些通路都封起来不能通过,更增加去年的挑战性和难度。但是我们都一一渡过,一定要零意外。这是几十万人的安全问题。第一步我们要确保进场的人每个人都安全,在比较合理舒适的环境里去看去欣赏去挑选他们心仪的材料。过程比较困难。但我们贸发局很有经验,我们有三十几年四十年的办展经验,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都有一点经验,很终我们的团队每个同事都是用心把这个事情做好。另外,书展每年在香港的曝光率非常高,所有的传媒大小传媒、电子传媒、音画传媒全程在会场报道,所以我们不容许有什么事故,一定做到很好。前期规划我们做得比较详尽,经过20年累计的经验,我们每年都可以安然渡过,因为人数不断增长,给我们新的挑战。今年中庭扩建现在已经落成了,展览会的面积今年书展应该比去年增大30%,希望可以在人流控制方面我们的空间更多。去年是我们有史以来很大的挑战,今年应该比去年好。
亚洲文化“大腕”7月云集香港
主持人:刚才说到今年书展也是20周年的纪念,今年的书展相比之下可能有更多的期望有更多的做法,那么您能介绍一下,今年有什么样新的举措来提升香港书展的人气?
叶泽恩:首先我们今天在北京感慨我们路演的活动,是为了推动今年的书展在20周年这个非常重大的有意义的日子,我们在北京今天开始有一个路演的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今年也是国家图书馆一百周年的纪念,选择国家图书馆作为我们20周年路演的地点,明天再上海,下星期6月5号在广州,在6月11号、12号到台北,在这些主要的城市做路演,让当地的读者可以跟我们一同回顾过去20年书展发展的历程。我们非常荣幸请到香港的马家辉博士、梁文道先生两位作为我们书展的大使。另外我们在北京在其它城市都委任书展之友,在北京刚委任了两位顶尖人物,包括陈丹青老师,还有贾樟柯导演,他现在还在国家图书馆跟马家辉、梁文道有一场对话活动。
主持人:在上海是哪位担任书展大使?
叶泽恩:陈子善还有王安忆。在台北在广州都有,这个是路演。另外我们今年把文化活动的数目从180项增加到200项,已经确定的有韩丽珠、张贤亮、郭敬明、朱天心、杨逸等十多位来自香港、内地、台湾、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作家,与读者分享心得。原创文化代表几米、詹瑞文、许诚毅、刘云杰等,亦将分别举行分享会,与读者见面。除了丰富书籍精彩的梗概之外,今年书展还增加了一个文艺廊,多位文艺名家的珍贵藏品,包括名作家张爱玲和梁羽生的照片手稿、签名的书本、剧本以及其它遗物,国学大师姚宗一的字画、雕刻、茶具、竹简也有,还有珠宝设计大师陈熙英的宝石雕刻,越剧名伶任剑辉的戏服和曲谱;漫画家丰子恺的画集和书法等物品。为推动原创文化,书展期间亦将展示漫画家几米、刘云杰、李志清的手稿,以及香港著名设计品牌G.O.D.(住好D)的创意设计。
主持人:整个亚洲文化界的名流都会聚集在香港书展,想必您会邀请这些名流也会对亚洲各地的出版业、文艺文化圈进行很细致的考察。
叶泽恩:当然希望,香港除了文化平台,也是一个负责有效的商业平台,任何人对于加入香港商业平台的我们都非常欢迎。
主持人:您对出版业的观察也有很多接触的机会,以您的视角来看,能不能谈谈对两岸三地出版业的看法?
叶泽恩:根据我们的观察过去20年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一是两岸三地华文图书市场的整合,现今香港的出版物进入内地的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少香港作家跟内地的出版社合作,直接在内地出版。随着国家加入世贸入世的承诺,相信两岸三地的图书市场全面整合将会加速。内地的图书无论在题材、编辑、设计方面越来越多姿多彩。内地图书都是由大的出版集团引进香港,今年多了香港特色,我们叫二楼书店,在楼上不在楼下,香港的租金很贵,用二楼书店的模式把内地版的图书引入到香港。我们在03年把落实自由行书展多了一批游客,04年我们举行第一次活动。出版业越来越企业化、规模化还有精品化,过去20年三地的出版界在出版的文化推广行销等方面已经规模化、企业化经营,但是不一定是很大的集团。以香港为例,以前由二楼书店为主导的书店业现在也走向规模化,不少出版社都设立了旗舰店,如商务印书馆、三联旗舰店等,传统的二楼书店都转向精品化,特别以不同的结构或者以针对不同的专门的类型题材专门在二楼书店推出,在传统的书店去吸引读者。这是二楼书店的特色。
另外出版的图像化、电子化也是一个大的方向,踏入90年代出版物图像化更趋成熟,出版业迈向电子化,不但只是出版电子书刊,也成立了网上的书店,也大大把书籍的分销途径扩展,把书更容易传到读者手里。
三大书展PK:北京的广度,台北的深度,香港的密度
主持人:刚才说到出版业的变化,另外其实还有在书展行业的情况,在香港书展崛起的同时,其实像台北书展、北京书展在读书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几个书展相对来说您能给它们一个评价吗?
叶泽恩:套用马家辉先生的话,北京的书展有广度,台北的书展有深度,香港的书展有它的密度。密度不光是说我们有83万的读者参观人数。
主持人:是很多的吗?
叶泽恩:应该是全球很多。台北书展40多万人,北京书展跟上海是二十几万人。密度不但是人数的密度,香港书展这个平台是包容、兼容的平台,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共存,同时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找到读者。
主持人:让我评价的话香港书展是在这几个书展当中很关注读者的书展,所以香港书展人数很多,台北书展、北京书展比较关注业务贸易比较大,香港书展基本是非常重视参观者的。
叶泽恩:我们希望是如此,我们尽量把这个事情做到很好,希望80多万经常读者都可以满载而归,看书展是非常享受的阅读经历,也可以出席我们不同类型的书展活动。
主持人:今后对于香港书展还有什么样的计划,在明年或者下一个20年希望香港书展变成什么样的规模或者什么样的状态?
叶泽恩:现在从图书销售角度来看,香港书展已经成功了,我们每年都利用这个书展去培养增大香港的读者群,为出版商为作者去找更多的读者,这个是成功的。下一步可以利用香港作为比较开放的国际城市,一国两制底下我们享有高度的自由,文化出版的自由、文化的自由,我们利用香港这方面的优势希望可以把香港打造发展成为全球化文图书的集散地、图书版权交易中心。今年开始版权交易这块我们分拆一个独立的展示,以前都是书展的一部分,今年我们把它分拆。
主持人:会在会展之前还是之中?
叶泽恩:同时,两个展馆各有专区,专门是版权交易的。香港有这个条件可以发展,作为华文图书的交易中心。另外,香港也是一个国际城市,我希望以后可以把更多的外文图书引进香港。今年我们也把英语的图书这部分大力提升,不但书展可以照顾看中文的香港人,也可以照顾看英文的外籍人士。我们希望在这两个方面多做努力。
主持人:今天很荣幸请您过来给我们讲了一下香港书展的发展历史还有这次香港书展新的举措,相信听了您的介绍,很多网友对于这次书展非常感兴趣,非常愿意参观书展。您这次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台北的路演相信也会更大拓展内地读者对香港书展的认知度,非常期待这次香港书展的成功举办。
叶泽恩:谢谢。谢谢到时候你们到香港书展报道,给搜狐的网友现场直击我们香港书展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