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残酷物语
中国将步美国后尘见证网络世界的商业复生,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电子商务是一种比传统互联网更难经营的生意
过去半年时间里,询问绝大多数关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投资者,“什么将是下一件大事?”答案近乎于共识:电子商务。
浮于表层的理由是,这是一个真正能够创造收入的商业模式。经历过清汤寡水的Web 2.0浪潮,大家得出了返璞归真的结论:无论规模如何,当一家公司能够销售出切实的商品,流入实在的现金,这至少可以被称为常规意义上的“生意”,是可以不借外力持续发展的。
更深层的缘由,是在从新浪到百度再到Web 2.0的喧嚣过后,即使再乐观的投资人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互联网广告产业根基尚浅—想一想在中、美市场份额相当的百度和谷歌,前者年收入约为后者的1/50—某种程度上,今天的中国网络广告业堪比10年前的美国同行,收入固然可以养活一些公司,但真正的爆发需要等待更多行业、更多企业将自己的生意搬到网络上。在美国,这一大迁徙发生于2001年至2004年间,这让谷歌的喷薄式增长成为了可能。
如无意外,中国将步美国后尘,见证绝大多数线下商业复生于网络世界。这就意味着,一个切实的也是切近的庞大市场崛起就在眼前。在此背景下,你就不难理解为何卖消费电子产品的京东、卖衬衫的凡客诚品、卖奶粉的红孩子们成为一时之宠儿。
无意唱衰一个真实趋势,但《环球企业家》愿以微薄之声,提供一种视野:电子商务并非万灵丹,它是一种比传统互联网更难经营的生意。
传统意义的互联网是个非常内向的产品:把一段程序运行于服务器。但电子商务却麻烦得多:你需要像传统零售业一样抓取用户、管理供应链、提升变现能力.或许因为这些毛巾拧水的工作太过繁琐,一段时间以来,每与电子商务公司创业者交流,大家似乎都愿将自己的未来归结为一点,即电子商务的平台化。似乎天下很好的生意莫过于搭建一个消费者与生产方的交涉平台,让他们在看不见的手下熙攘运转,良性循环。
可天下无免费午餐。至少在两个方向上,我们所听到的并非完美世界:
其一,在成为平台之前,大多数电子商务公司在以扮演雷锋的形式低利润甚至无利润运营,规模越做越大,但化蛹成蝶的时刻仍遥不可及。
其二,以美国很富盛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eBay为例,这家早就以模式精当、又善于经营著称的公司,已经因为丧失了与潮流俱进的敏锐感而光芒褪去。
归根结底,这世界上或许有美好的商业模式,但它与一劳永逸的浪漫愿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