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 版权贸易+新书推广+文化嘉年华
对话人物 叶泽恩
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
■本报记者 吴雨珊
7月22日,第20届香港书展将揭开帷幕。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书展的参展人数从很初的20万增加到去年的83万,已成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在香港书展迎来20岁生日之际,我们对香港书展的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总裁叶泽恩进行了专访。
《出版商务周报》:今年是香港书展20年,从历年的情况来看,参观人数还是参展商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作为主办方,您认为,成功举办书展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叶泽恩: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亦是一个中西文化荟萃的城市,这为香港书展的成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环境。我相信,多元化是香港书展成功很重要的因素,也是香港书展很重要的特色。
首先,这里展销的书籍种类繁多,简体字、繁体字,中文书、外文原著;通俗、经典、实用、休闲,应有尽有。
其次,书展每年举办超过200项文化活动,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如金庸、倪匡、莫言、哈金、中川雅也)、文坛新秀(如梁靖芬、春树、张悦然),以及其它原创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如漫画家几米、刘云杰等)前来开讲。不同的观点与角度,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
第三,香港书展是一场文化盛宴。读者不分年龄和地域,均可在书展找到他们心仪的书籍或参与不同的文化活动。
另外,我们还设有访港人士特别通道,以方便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参观。
《出版商务周报》:经过20年的发展,您认为香港书展的理念和20年前有哪些变化呢?推动大众阅读和搭建版权交易的平台,哪个更重要?
叶泽恩:书展一开始的定位,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在暑期购书的平台,并为本土出版业界提供一个销售的平台。多年下来,在数十万读者入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升书展的文化内涵,让书展成为一个推广阅读的文化盛事;甚至走出香港,成为全球华文出版业界的推广平台。所以,如果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作比喻,我们希望是:版权贸易+新书推广+文化嘉年华=香港书展。
香港书展如果以文化学术为唯一取向,脱离市场,就没有基础;完全以销售为主,没有文化元素,就没有特色;有了读者基础、有了文化元素,我们还需要走得更远,那就是加强版权贸易的元素,推动出版业的发展。
《出版商务周报》:5年前,香港书展首次设立了网上版权交易中心,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香港书展在促进版权交易方面有哪些服务和项目?
叶泽恩:以往我们的做法是,在书展设立版权贸易专区,让参展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社、图书馆、或其他潜在合作伙伴洽谈合作。去年,我们在网上版权交易中心上载了1300本刊物的资料,安排了数十个商贸配对的活动。
今年,在版权贸易方面,我们扩大了原有的版权贸易专区,分拆出一个全新的“出版版权展”,目前有超过50个展商参展。
同时,我们还会将展商的书籍或刊物数据上载到展览网页。亦通过贸发局全球40多个办事处接触买家,为参展商做媒,安排商贸配对活动,寻找合适的商业伙伴。
《出版商务周报》:午夜书市是香港书展的很有特色的活动之一,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呢?
叶泽恩:香港书展自1999年起开设夜书市,将周五和周六的展览时间延长至晚上10时。现今,书展的开放时间更长,工作日开放至晚上10时(7月28日除外),而周五及周六更延长至午夜12点。
午夜书市主要是方便上班的人士,亦可以让读者有更充裕的时间参观书展。主办机构会在交通配套上跟进,与巴士公司和渡海小轮合作,延长服务时间。
《出版商务周报》:目前,内地出版商在香港书展参展商中大概占多少比例?主办方是否有一些针对大陆出版商的特别的服务或者优惠条件呢?
叶泽恩:内地出版商是华文出版业界的一股重要力量。今年内地出版商有超过30家,主要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在参展条件上,书展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一视同仁。
《出版商务周报》:是否担心金融危机会对今年的香港书展造成不良影响?
叶泽恩:金融危机之下,市民可能选择更经济实惠的休闲方式,购书应该是较好的选择。
《出版商务周报》:对于香港书展未来的发展与走向,您有怎样的想法和期望?
叶泽恩:我希望可以走出会展、走出香港,成为华文出版业界的推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