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文学:无线风光在掌间
编者按:如果以历尽沧桑的口吻来回溯,则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们大部分出版业从业者,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解“网络”,共同见证了网络文学如何在互联网上出现并传播且很终改变文学创作与出版格局。磨铁总裁沈浩波就由衷地说过,是网络文学成就了他今天的这一切。的确,网络文学成就了千百个网络写手、数十家民营公司、多位出版大亨,以及不断攀升的码洋、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不断出新的合作模式。现在,可能有新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我们暂且叫它:手机新文学。这种藉由手机平台到达每一个用户的文学作品,可能在作品架构、篇幅、形式、语言上都与网络文学存在较大差异,它已经在近邻日本初露锋芒,如今来到中国,以6亿手机用户为强大依托,呼唤着与这样的庞大用户群相匹配且适合在这样的平台上阅读的文学作品——手机新文学。网络文学已经领风骚近10年,未来,会是手机新文学的天下么?我们一贯:大胆预测,小心求证。中国图书商报一直致力于对新传播媒介和新文学形式的研究、观察与推动。8月6日,报社与国内很大的无线互联网公司空中网联合主办的“手机新文学原创大赛”已经正式开赛,强大评委团、顾问团,密集而卓有成效的研讨会和名家访谈,让手机新文学一下子成为焦点词汇。欢迎点击xbook.kong.net进入本次大赛官网了解更多详情。本期刊出的是研讨会与名家访谈的精彩片断,欢迎各位同仁踊跃参与,不吝指正。
何为手机新文学?就算没有准确定义,手机新文学文本特色依旧鲜明李暘(空中网副总裁):它应该是专门为手机创造的文学作品,故事性比较强,结构比较完整,篇幅比较适宜手机阅读。对比网络文学而言,可能相对来说较短。写几千字、几万字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陈彤(作家):网络文学出来的时候,大家也没有说要先下一个网络文学的定义,而是先有了很多跟圣贤书不一样的网络文学。而安妮宝贝一出来,大家就觉得这是网络文学,一下子对此有了特别清楚的定义。所以我想,要给手机新文学下定义,首先应该有一个样本,我们看到那个样本,就知道了。沈浩波(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联合总裁):我觉得不用定义,这东西跟网络文学一样,发表在网上就是网络文学,发表在手机上就是手机文学。九夜茴(网络写手):现在很多人用手机看小说,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手机文学”中手机只是一个途径,不能把它从文学作品本身剥离开来。如果我来写手机小说,我就会想:什么人来看,什么时候看,看多少时间,一次性阅读多少。从手机入手是谈论它的途径,但作品很关键的还是故事性和文学性。金子(网络写手):不管在手机上看还是在网络上看,重要的是文学两个字,手机文学目前来讲就是文学作品多了一种传播途径。侯开(北京悦读纪文化公司总经理):我们先不必去强调手机文学的特性,还是放到文学大概念上来讲比较好。就是给大家娱乐、放松,让大家看得开心。手机新文学我个人有两个观点,第一点首先必须是文学,满足文学一些基本要求,第二它适合手机这个载体阅读。老猫(网络写手):手机新文学大赛这种活动很好,但给它定义为时尚早,还缺乏实践,一切只是推论。在起步阶段,市场培育是和作者共同成长的,希望在作者身上多下工夫,好好培育作者。李昕(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很欣赏也很赞赏两家主办单位举办的此次活动。大家的意见是不一定提前给出“手机新文学”的定义,但如果要真的考虑“手机新文学”有什么特点,就不得不考虑它的定义怎么做。我想可能有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应该是为手机读者所创作的,另外一个要素是一定是在手机上传播的文学。手机新文学的“新”字,一定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有区别,应该带有文体特点。真正构成这种文体特点的比如段子,如今在手机上已经被广大群众广泛接受认可,它可以算作手机新文学的典型的代表性文体。崔曼莉(作家):我想说说作为作者在创作上的感想。手机小说阅读节奏要更快,得看它能不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注意力,让读者脱离目前的处境,比如地铁的拥挤、机关会议的无聊,或者在车上堵车的烦燥。而在形式上的要求可能就是短,这一点是受手机屏幕的影响,如果网络700字可以抓住读者,手机上可能是70个字甚至7个字。手机新文学第一要不脱文学本质,第二要符合发布的平台的特质需要。扈文建(作家出版社副社长):让我下定义就是首发在手机上的小说就是手机小说。孙扬(北京凤凰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编辑部主任):我们刚做了一本书,发现日本有许多女生非常喜欢看手机小说。这些作者写的东西,一段一段的非常妙,每段是一个故事,每章又分十几个小段。手机小说很重要的特点是一定要幽默,需要不时出现精华的点、句子,而且要让读者笑中带泪。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我们的作者不妨先琢磨在手机文学中自己应该有什么特点。比如短小精干,比如幽默,故事结构还要特别妙。张颐武(著名文学评论家):手机文学要适应短的基础,短里怎么弄出新来,一个小屏幕上,大概几十个字,但一定要有一个小钩子让你接着往下走。我觉得长篇的手机文学作品可能像过去中篇小说的长度,5到7万、3到5万字。
2手机新文学市场前景看喜看忧?市场成熟了么?盈利模式在哪里?
李暘: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亿,互联网用户为3亿多,手机上网行为从2002年开始出现,空中网也正是成立于那一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手机上网越来越多成为年轻人获取娱乐、资讯的方式。我们致力于手机增值业务——无线增值业务、手机游戏和手机无线互联网门户。针对无线门户网站,我们从2006年更名为现在的域名,包括新闻资讯、NBA官网、小说、游戏等等。现在手机上网用户几乎可以体验到和互联网差不多的感觉。
不夸张地说,目前空中网手机门户产品中,阅读占到门户市场的1/4到1/3的流量,来登录空中网的用户1/3的人是为了阅读,阅读的东西也很宽泛,其中像文学类、小说类、漫画类的都属于阅读范畴。我们的小说频道是从2005年开始建设,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合作伙伴,从很基础的用户开始培养,慢慢发现很多人不断回访网站阅读文学作品,网站流量和用书数量增长很快。数据统计显示,有接近一半的用户几乎天天都来阅读。
从手机文学商业价值看,尽管目前的手机文学内容来源以传统图书和网络文学为主,并不是为手机阅读而创作的,但用户逐年增长得非常快。空中网站也想打造一个比较健康的盈利模型,其中包括部分免费阅读,付费部分的收费方式也很灵活,可以有包月付费,也可以按照章节、字数、一天两天等等人性化的阅读方式向用户进行收费。总之整个商业价值链比较灵活、自由,手机用户的很多应用都需要付费享受服务,因而他们相对互联网来说,付费意愿要大很多,支付方式又是通过运营商的平台,非常方便。
我们可以看到,手机用户跟其他媒介用户相比更年轻化,主流用户群是在15岁到22岁之间,可能很多人还在上学或刚毕业,他们对于手机的了解和使用更加有冲动,有点像五六年前的腾讯QQ,他们的用户群比较年轻,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也会选用非常熟悉的媒体阅读。因此,我们认为,未来5到10年,手机用户将会有爆发性的增长。经过两到三年的准备时间,手机新文学这个产业链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侯开:空中网对于文学阅读正处于一个推广期,我们也愿意和空中网联合提供很多我们的优质内容,通过这个平台去和读者见面。比如说一部小说手机阅读定价三块钱或五块钱,把相应成本扣除掉,空中网和内容提供商和作者一起探讨一个普遍能接受的分成模式。比如说内容提供商和作者占6,渠道占4,差不多六四分成或者五五分成的样子。空中网如果能尽快把这个确定下来,我们以后的合作作品会更多,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
崔曼莉: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手机变成了一个图书阅读器,我们的作品如果通过这样的阅读器被越来越多人阅读,再能够保证像侯开说到的良好的分成模式,那么作者会比较有动力去创作。
陈福民(著名文学评论家):手机阅读的客户群目标锁定非常清晰,手机传播模式到达率也极高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手机文学或者手机这个形式在未来,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模式。手机阅读有多种内容,我们做的是内容供应商,内容可能是决定生死的,但我对前景很乐观,比如我每天看手机报,开始的时候觉得这种形式是很可笑的,后来不知不觉就习惯了,现在手机报的成长非常迅速。
江南(网络作家):我从2004年已经开始关注手机文学,也看过若干相关的案例,日本的手机文学就进行得比较好,他们的手机制式是统一的,很容易把一个平台用在所有手机上,推广起来非常好。日本的年轻人中间特别流行读这些作品。中国的图书销售有退货、物流、回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果是做手机阅读,将都不再成为问题。侯涛(艾瑞咨询研究总监):我们艾瑞公司一直是做新媒体及互联网研究咨询服务的,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手机阅读的数据分析。中国的成年人将近50%的用户有阅读的习惯,包括通过各种媒介阅读,其中通过数字媒介阅读的,大概占到25%也就是2.2亿人左右。目前我们发现,大概有1.2亿人使用空中网或者其他平台进行手机阅读,这其中有大约2500万的用户,从来不看报纸、杂志,也不看网站,只通过手机看书、看小说。而且,这部分群体的成长非常快,这个市场留给我们一些思考——我们需要利用手机媒体,满足这些人文学阅读的需求,并提供合适的文学作品。
3手机新文学可能有哪些表现形式?作家、评论家、出版者都对此颇有兴趣
顾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我对手机新文学有很大的期待。有很多人跟我们谈听书、阅读器等等,我对阅读器前景并不看好,手机作为真正的传播媒介今后肯定比阅读器要强,所以我看好手机阅读。但我更希望今后的手机新文学能有良好的生态。你既要有消费品,有快餐,也应该真正留下一些经典的东西,让大家觉得手机文学有经典的东西存在,一个只是商业化而没有经典存在的文学类型,必然是过眼云烟。
手机阅读其实不要框定在纯粹的文学上,手机阅读是无线的,包括手机报、新闻这些,一开始做限定是比较愚蠢的事。一个新技术出现,未来发展很难被预期,真正预期的是谁发现了新的商机和巨大的潜力。手机阅读有很好的未来,但很后有什么好的发展还有赖于很多作者的参与。
刘震云(著名作家):手机文学肯定不是只有小说一种形式,它可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些形式对文学不是伤害,而是创新、补充和引导,是件好事。
扈文建:我觉得对阅读不要赋予那么沉重的负担,首先得有读者,我个人也没指望在手机小说里造就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但是我们希望作者写出能够感动更多人的东西,感动很重要。朗世溟(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助理):个人觉得三种内容比较适合在手机上阅读,第一是小说,第二是英语,我觉得英语这个东西不是简单的单词查一查,手机是一个好的互动平台。第三旅游产品,如果把这个东西往手机内嵌的话是很好的方式,比如GPS。手机开发市场我觉得很大,只是传统出版社还是在等待时机。
崔曼莉:我们不必把手机文学就定义在小说层面,有没有可能将来会有手机博客、手机日志?如果有日记达人,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然后有无数人通过手机这样的平台追着他看,可能也是手机文学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小形式。
江南:我朋友的朋友带着笔记本等地铁也会写博客,就一两句话,手机也比较适合这个方式。
贺超(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这次空中网举行手机新文学大赛包括五项内容,分别是空中故事汇、话中有画、真人秀、信手拈来和移动新小说。其中话中有画是手机拍一张图,配上文字,至于真人秀,我们可以在未来一年关注江南这个人,关注他的行走坐卧,可能用文字记录,很后进行PK。信手拈来是70字以内的类似短信文学……崔曼莉:这个分类挺科学的了,我个人比较喜欢真人秀,会觉得很有意思,真真假假。
江南:手机文学是未来趋势之一,因为很方便,写作方式也会因此改变。我打开手机可以看到有多少人访问过我的手机博客,多少人评论,我会非常关注他们如何评论我,可能会更加努力写一点东西,“讨好”他们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技术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手机就是移动终端,它跟笔记本区别就是越来越小。
崔曼莉:没准我会化名悄悄参加这次大赛。
江南:我也可以考虑化名。
侯开:我已经积极动员我们的作者积极来参加这个比赛。4他语录
“掌媒”时代,谁先占领市场,谁就拥有主动
■孙月沐(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总编辑)空中网与本报联合主办的这次手机新文学大赛,是国内首次从手机阅读的创作、传播与产业角度切入的赛事,我们十分看重,欢迎广大专家发表意见,这也是我们两家主办单位召开这一主题研讨会的目的。
创作、传播与学习是人类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源泉。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一边想象和创作,一边传播,一边阅读,由此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媒产业、阅读产业。近百年来发生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媒介已经有了众多种类。如果把平面媒体定义为第一媒体,那其后的声媒是第二媒体,视媒或者说屏媒是第三媒体,随之出现的网络媒体即网媒可以划归第四媒体,紧接着就是掌媒——手机传媒了。人类总是一边幻想与创作文化、一边传播、一边阅读。舍此,人类就不能进步。
由是,中国图书商报和空中网一道,邀请大家来讨论手机写作、空中传播、掌媒发展,探讨这一全新的出版形态。我们把很多出版社也请来“加盟”这件事情,是想给出版界提供一个平台,是请出版界做参与者和观察员,阅读和推动本次大赛作家和写手们的优秀手机文学作品;我们请来很多作家、文学评论家,包括年轻的写手,也是想听一听大家的真知灼见。创作、传播和阅读,总是同一定时代的技术进步相伴而行的。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使得我们现在传播手段和传播天地越来越先进和广阔了,我们探讨掌媒或者说手机阅读,实际上是意在把阅读的产业链放大。我们大家通过这次大赛来做对推动中国出版产业、传媒产业以及阅读产业有意义的事情。手机阅读应该是一个大产业,我们大家从现在起就要抓住它,谁先占领了市场,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主动权,等我们关注三五年后回头再看,可能更会觉得今天的探讨很有意思,很有意义——我们在培育和引领一个大产业、一项大事业。
张颐武VS沈浩波:手机文学可能带火出版
张颐武是评论界首推的辩才无碍,沈浩波是出版圈公认的火爆青年,两者不约而同对手机新文学产生兴趣,一番舌战,锋芒尽露,而后殊途同归,对手机新文学的未来发展表示乐观。沈浩波:从大的趋势来讲,我赞同谢国忠的观点。报纸、杂志、图书之间,图书一定是很后的堡垒,报纸是很快消失、死亡的,然后是杂志,只有图书是深阅读,图书出版一定会是奢侈品,往纯高端的方向发展。
张颐武:这个行业不会突然死亡,但会慢慢衰减,然后转向很高端。
沈浩波: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手机阅读,很起码对出版行业是好事,因为很多人会由此养成阅读习惯。我们知道过去中国读书的人太少了,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读者,所以带来了出版业的繁荣。张颐武:大家认为电视出现之后阅读习惯没了,但万万没想到,从互联网到手机,反而使得文字文化有了一个意外的复活,文字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文字再度复活,变成了爆炸式的喷发。
沈浩波:手机阅读一旦成立,写作者的门槛会越来越低,互联网本身是精英写作直接到草根写作,互联网已经把通俗边界越拉越低,手机一来,十几亿的用户,整个平均文化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么低的文化程度下,会导致通俗文学的尺度没边界。
张颐武:你说得有道理,但还有一点,写作特色,以前纸面写作写半天才进入主题,把景物先描写一遍,然后慢慢地才出来。但手机不能这么写,一个屏幕必须在三秒钟之内就吸引你,技术改变了写作的风格和态势。网络作家写的东西交代得很烦琐,在手机上看的时候一看就晕,手机文学一开始就要有极清晰、吸引人的东西,跟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5 他视角
当媒介改变,文学也将发生改变
■刘震云
感谢空中网和中国图书商报,使我有机会了解,原来文学还可以跟手机这样的媒介相结合。
文字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传播的变化,很初之所以有文言文,就是因为当时的文字是刻在骨头和竹简上的,刻着不容易,拿起来读也困难,所以说话是说话,刻字就产生了另外一种言语叫文言,文章的语言跟说话的语言是两个系统。
后来蔡伦发明了纸,纸这种媒介使文字的传播速度包括覆盖的空间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接着是另外一些载体,像电影、电视,它们能够把文字改变成另外一种形式,这是一种技术变化带来的新形式。接着又出现网络,它的传播速度就不是纸和电视、电影这些媒介可以比拟的了,因为网络的吞吐量太大了,简直是无底的超容量。这种互联网的新技术革命,确实给文学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我对此有深刻体会。新浪网曾经为《我叫刘跃进》开通了官方网站,这在国内还是首次。我从来没有跟读者那么直接迅速地交流过,一下子涌现出了几百万条的读者留言,有表扬的,也有批评,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对于作者跟读者的交流来讲都是革命性的变化。
空中网这样的手机传播渠道又是一个新的革命。你不可能在地铁和公交车上随时打开电脑上网,但你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来看书。这对文学的传播,影响巨大。纸质图书的首印40万册就已经是非常高了,而中国现在有几亿手机用户,如果一个作者能够通过空中网在手机上传播自己的作品,其覆盖量将是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的。这种数字的强烈对比使我们可以预见,新技术革命会对文学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带来逐渐深入的引导和变化,这是好事。我刚刚参加过“文学之新”大赛的评奖工作,有媒体将这个大赛和超女快男的比赛相提并论,但这种在文学大赛中引入娱乐形式,对于文学内容本身并不会引起多么深刻的革命,只是一种形式的变化。而手机跟文学的结合是载体跟内容的结合,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我们拿着手机读小说,跟拿一本书读小说不一样,跟在网上读小说也不一样,这必将对于文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产生很大的冲击。或许就会出现一种文学样式,特别适合短时间阅读,因为上下地铁顶多二三十分钟嘛,新的文学形式跟新的阅读方式相匹配,这种雏形从现在的手机阅读已经开始了。
手机报的很后一部分通常是笑话,如果笑话编得特别好,流传的速度就特别快,第二天大家都知道这个笑话了,这是图书以及其他任何形式包括网络都达不到的。手机就在你手中,随时拿起来都可以看到。此次大赛的五种形式跟纸媒介文学有极大的区别,确实跟手机阅读包括手机文学形式结合得非常紧密,这种创作通过大赛来引导,可能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好作品。我个人对新技术带来的新形式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期待这些新形式反作用到新的内容,再带来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方向可能很终会引导大家的生活。
可以说,当媒介改变的时候,文学可能也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