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落幕 读者满意率达98%
8月19日晚6点,为期一周的2009上海书展圆满落下帷幕。10余万种图书、370多项文化活动、2800万元销售额,1.8亿订货码洋,800万团购码洋,24万申城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这些数据让参与这场盛会的每一个人为之欣慰:尽管还处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但是,阅读并没有远离我们。
读书人收获阅读快乐
名社、大家、好书、新书,2009上海书展无疑上演了一场阅读嘉年华。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读书人不仅能徜徉在10万种图书的浩卷繁帙中,而且可以聆听大家名流的演讲,零距离交流,充分享受了一把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展馆中的中央大厅的主签售台在书展期间异常繁忙,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平均每半个小时就要翻台一次。许多读者干脆坐在台下不走了,签售、讲座一场接着一场听下来,大呼过瘾。8月17日,在《金融风暴与我何干》、《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签售、讲座上,一位老年妇女告诉记者,她本想来买两本插花和保健类图书,看到这里的讲座就停下来听一听,没想到专家讲得非常精彩,原以为国际金融危机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现在看来关系还真不小。
咬文嚼字文化传播公司将迎世博咬文嚼字比赛搬到了书展现场,吸引了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参与。现场每次一出题,就有无数只大手小手同时举起,气氛十分热烈,而专家的解析更是寓学于乐,不时引来读者的赞叹。《墙头马上50年传承典藏》签售现场,上海文化出版社准备的约300本图书卖到脱销,不得不临时从别处抽调一批应急。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携《于漪老师教作文》一书亲临书展现场,畅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尽管场地稍偏,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学生。
出版人反思市场需求
书展期间,一位出版界的朋友曾指着展场中的人流对记者说:“这哪有丝毫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子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8月13日书展开幕式刚刚结束,人文艺术馆内便迎来了第一笔大单,一位老先生早早就选购了2800元的图书等待结算。而书展期间的双休日,组委会给出的统计数据是:入场人次超过8万,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销售数据无疑带给出版人莫大的安慰。然而,透过热闹的书展,一些现象也引起了出版人的思考。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所属故事会公司何承伟告诉记者,开幕几天来,《话说中国》现代部分4卷牢牢占据书展销售排行榜的前几个席位,还有《中外文明同时空》、《中华元素图典》5卷本、《中国风》系列等图书也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何承伟说,随着经济的复苏,老百姓对图书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对此出版单位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敢于布局,积极寻找读者对图书出版的新的聚焦点。网络时代下的图书出版不是没有希望,而是要在变化中寻求希望,这种变化就是改变图书载体的表现形式和组织形式,在追求传承文化的同时学会做传播文化的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也在书展期间高调宣布,出版社将开始第三次创业,努力探索一条原创文学出版之路。据了解,在书展期间,该社带来了华裔一线女作家张翎的6部作品,已引起读者和媒体的关注。
读者满意率高达98%
据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现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97.96%的读者表示满意,22%的读者表示非常满意,2.04%的读者不太满意。与去年相比,读者满意度没有改变,在“非常满意”这个选项上,百分比比去年有所提高。
据悉,此次调查选择书展的中间5天,每天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在被调查的读者中,男女比例为52∶48,新老上海人比率为15%和80%,有5%的读者为外地专程前来购书的读者。读者满意度主要集中在图书品种上,70%的读者表示满意,其次为购书环境、场馆设施、布展和服务。在回答“书展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时,读者的回答集中在新书信息多、便于物色遗缺书籍、时常有意外收获和“品种丰富、价格合理、一次性可购全想要买的书籍”,“节目多、书多,可与作者面对面”以及“享受淘书的乐趣”上。此外,78%的读者通过购买获得入场券,22%的读者入场券是获赠的单位团体券。在被调查的读者中,超过四成的读者表示每届都参加上海书展,其中有49%的读者参加了去年的上海书展。可见,上海书展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夏季购书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