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校园通大会    第二届校园通大会   第三届校园通大会  校园之星官方新浪微博    校园之星总经理腾讯微博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校园之星
客服热线:010-83621612
您当前位置:首页>>AI教育资讯>>教育动态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现状与对策

全面了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经营对策,对于我国的图书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内部管理,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经营现状

1.经营主体地位不明确

(1)身份游离。出于意识形态约束和突出图书社会属性的需要,我国绝大多数图书出版机构至今仍为事业单位性质,而非企业性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营主体身份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经营主体地位长期无法定位,在现阶段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都摆脱不了事业单位性质所带来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困境,不能真正实行企业化经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种身份的游离性虽然带给图书出版机构一时的好处,却也带给他们长期的困扰和发展的枷锁。

(2)政企难分。长期以来,我国图书出版经营政企不分或局社不分,反映在图书出版体制中,各省地方出版社(如人民社、教育社、少儿社、科技社、美术社)是隶属于各省新闻出版局的处级单位,理所当然在各方面都会得到省局的照顾和优待。省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错位使之管理职能错位;地方出版社既当“儿子”又当“长工”的角色错位使其多了衙门作风、少了企业特性,而经常偏离正常的经营方向。2003年中央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各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相继与各地方出版社脱钩,实行局社分开、管办分离、资产剥离,成立由各省委宣传部直管,各地方出版社、省新华书店、新华印刷厂等核心企业组成的出版集团。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出版集团履行的似乎还是原来新闻出版局的职能,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出版经营意识不强

政策性垄断保护了落后。由于图书的社会属性和图书出版业的社会价值,国家对图书出版业实行政府管制,这种管制形成了图书出版机构的保护经营。

(1)准入限制、政策保护。国家对图书出版机构的成立实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并使之免除倒闭破产之虞。

(2)专业分工,各得其所。由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各出版社的出书范围进行专业分工,使之形成所谓的专业特点。实际上使之形成了绝对的行业垄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3)书号买卖,消极经营。在中国,只有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成立出版社,获得一定量的书号,从事图书出版业务。因此,书号成为具有很高市场价值的稀缺资源。很多从事图书出版业务的未取得出版资格的出版公司、图书工作室或书商对此趋之若鹜,而有些经营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的出版社也会心领神情,利用手中的书号资源与之进行交易,从而获取生产者剩余或经济租,这是消极经营导致的寻租。

 

3.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地位不高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的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不易复制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图书出版机构来说,核心竞争力意味着图书出版生产力要素的获取能力、组织能力和生产力转化与实现能力。然而,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令人忧虑。在市场应变能力方面,由于经营意识淡薄,市场化进程缓慢,较少主动地、系统地思考并制定、实施图书出版经营战略;在创新能力方面,缺乏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和动力,个人与组织的创新精神难以张扬,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在发展能力方面,大多数图书出版机构长期采取“作坊式”生产方式,依靠政策吃饭,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差,只能维护出版简单再生产和低水平重复出版,无法进行资本运作和市场并购,难以实现扩张经营和跨越式发展。在一般消费者眼里,出版社的市场地位并不高,还远未形成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

 

4.出版经营人才匮乏

图书出版人才主要包括具有较强选题策划能力的编辑人才、市场开发能力的营销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出版企业家,他们是图书出版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人才队伍中的突出问题是: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专业结构上,除了具有现代意识和专业技能的编辑、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外,符合产业经营要求的市场营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在学历结构上,现有队伍总体学历较低,这与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极不相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长期突出图书出版业较强的社会价值而不重视图书出版经营,在客观上造成从业者中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管理人员居多、经营人才较少。图书出版业享受的特殊政策和待遇,使其行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从业者大多通过上级委派甚至某种关系予以确定,而很少在人才市场上招聘获得,从本质上讲,这种现状的产生是由于图书出版经营范围、方式、利益分配不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进行的。

 

二、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经营对策

1.确立图书出版机构的企业身份,培育合格的图书出版经营主体

(1)转变图书出版经营模式,明确其经营主体性质。即实现图书出版机构从事业单位向法人企业转变,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图书出版机构为法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机构,突出经营性质,逐步取消政策优势和行政束缚,还以企业的本来面目,加快推进图书出版机构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建立有利于图书出版资源优势配置与重组的产权制度。在明确并理顺图书出版机构产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资产效用原则,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多元化,支持和鼓励图书出版机构在不同地区、不同出版范围、不同行业之间进行优化配置与重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资产经济价值,以促进其不断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和市场地位。

(3)转换图书出版机构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政府要取消对图书出版机构的专业分工和书号限制,让其在图书市场上摸爬滚打。图书出版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供给规模和市场地位,改变原有编、印、发的分割业务流程体系,建立编、印、发一条龙的项目组或事业部。在管理体制上,图书出版机构要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首先,要摆脱现有隶属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束缚,对图书出版机构的领导班子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改为民主推荐、公开竞聘和业绩考核的方式,对图书出版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统一实行真正的竞聘上岗、业绩考核和竞争淘汰制度;其次,要制定出一套能真正调动大多数人和业务骨干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很后,要高度重视劳动制度建设,转换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与实行人事代理、人才中心托管人员同工同酬。

 

2.狠抓创新性选题研发,打造出版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建立图书精品运行机制,明确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图书出版机构多出精品,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图书出版资源配置到优质高效的图书出版生产中去。同时,政府应积极致力于培养图书精品消费的社会氛围。

(2)图书出版机构要把出版图书精品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设立专项研发经费,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研究图书市场和读者心理,把握细分市场,精耕细作,积极研发图书精品,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和优势品牌,从根本上改变“出版—评奖—书库”的“精品”运作轨道。事实上,图书精品既是图书出版机构的脸面,也是图书出版机构的支撑,更是图书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重视出版人力资源,培养出版经营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图书出版竞争制胜的法宝,更是整个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队伍的规摸、结构和质量直接决定图书出版业的经营效率和发展速度。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图书出版经营机制的转变,图书出版机构产生了对图书出版人才的强烈需求,这确实令人振奋,但在推进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以职业发展平台吸纳人才、肯定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不仅仅要用物质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个人才智的施展空间,所以不能盲目地追求人才的数量与层次,造成人才浪费。

(2)要具有改造人才、同化人才的能力。要建立一套引进、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使人才能够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否则人才越多、矛盾越多、效率越低。

(3)促进出版人才个人利益与图书出版机构整体利益的融合。要尊重人才,把人才个人利益捆绑、融合在图书出版机构整体利益中,使人才的价值真正与才能、责任、贡献、敬业精神和风险承诺结合起来,使图书出版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有效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人才凝聚力。

(4)特别重视图书出版经营大师的培养。我国的图书出版业缺少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领导人物和运作大师,要通过政府行为尤其是市场力量造就一批图书出版经营大师,使之成为图书出版业的脊梁。

    

 
版权所有: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008号 京B2-20180669 | 工商备案[104492901] | 京ICP备12004309号-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