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客称Facebook将成功克隆Google Wave
【搜狐IT消息】北京时间10月4日消息,国外著名科技博客Mashable特稿编辑约什·坎通纳(Josh Catone)今天发文称,Google近日发布了其创新通信平台Wave,尽管有人称其为电子邮件杀手和Facebook杀手,但实际上该产品却可能为Facebook带来一次巨大机遇,Facebook有机会借鉴它的成功之处,完善自己的内部通信系统。以下为原文内容:
历史长河中不乏一些这样的好想法:由于过于超前而在当时未取得成功。例如,十年前平板电脑并未流行起来,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现在又将卷土重来;1997年微软的当地信息网站Sidewalk.com半途而废,但是现在诸如Yelp和Google Maps等提供当地信息的网站,却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可或缺。诸如Beenz和Flooz等虚拟货币网站从未取得成功,但其理念却已经在社交网站中重现。
本周我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Google Wave发布,Wave是一个创新通信平台,它融合了异步通信(例如电子邮件)、实时通信(例如聊天)、应用平台和发现工具。有人称其为电子邮件杀手和Facebook杀手。简而言之,Google Wave给业界带来了巨大影响,尽管它可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但我认为,它实际将给Facebook带来一个伟大机遇。
Facebook的擅长之事
Facebook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由于它拥有超过3亿活跃用户,其受众非常广泛。不过它很擅长的两件事情可能是支持分享和从先行者那里获得好想法。
数据显示,Facebook是目前在线分享信息的很流行途径,比电子邮件等老技术更流行。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年初尼尔森在线曾发布报告称,社交网站影响范围已超过电子邮件,而Facebook在社交网站中又无疑是增长很快速的。
尽管Facebook肯定尚未“消灭”电子邮件,但是人们正在花费更多时间在这个社交网站上。
现在Google Wave又被人们称为潜在电子邮件杀手,但更可能发生的是,Wave实际让Facebook有机会把电子邮件送入坟墓。
因为Facebook擅长的另一件事情是,吸取早期试用者喜爱的好想法,在对其进行调整后再向主流大众提供。举例来说,Facebook从FriendFeed那里学到了“活动反馈(activity)”想法;另外尽管Facebook很近推出了结合图形标签搜索好友的功能,但实际上早在2006年Zooomr已经实现此点;Facebook还从微软Passport和OpenID那儿获取了“单点登录”概念,并针对大众用户进行了简化,很后退出了Facebook Connect;另外Facebook还经常从微博客Twitter借鉴很多创新功能。
换言之,Facebook非常擅长从核心网络用户那里提取想法,并将其改造成适合大众用户接受的实现方式。如果Google Wave真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电子邮件杀手,Facebook就有机会吸取其很好的精髓,并很终转化为自己的成功。
Facebook将如何实现Wave
Wave基于开源技术,因此很终有人将其在Facebook上实现。但Facebook肯定将亲自完成这一点。今年5月Google Wave在开发者大会上首次亮相时,曾得到来自开发者的长时间起立鼓掌,而且此后在技术领域也获得了不错评价。但是,Google Wave能否被主流大众所接受,尚待观察。Google开发者大会参会者并非主流大众,但他们却是Facebook用户的一部分。
我们有理由认为Wave目前尚不能被大众所认可。首先,它现在的界面非常杂乱无章;第二,它过于复杂。要想用好Wave,需要一个漫长学习过程,既要弄懂如何使用其功能,又要学会如何将其与你现在的工作流程整合在一起。
当然,Google在创新用户界面并非毫无经验。举例来说,Gmail在发布之初,也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而不熟悉的管理邮件方式。但是,与Gmail相比,Wave超过网络通信技术现状太多。如果学习过程过于漫长,Wave可能无法跨越现实差距,难以被主流用户所接受。
相反,Facebook在这一方面却有不俗表现。而且如果它准备推出类似Wave的通信工具,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它拥有现成的消息、聊天、媒体分享、图片和视频托管和实时搜索等应用,而且它拥有一个流行的应用平台和开发者生态系统。
因此,未来完全有可能发生:Facebook在其收件箱中实现了Wave很实用功能,把Google的创新推向大众。
Facebook偷师Wave的原因
Facebook借鉴Wave经验并重新打造其收件箱有一个很明显理由,即取得与Google竞争的先机。Facebook与Google的冲突已非常明显,未能在社交网站领域拥有强大势力,这依然是Google的阿喀琉斯之踵。有人认为,Wave很终将帮助Google成为一个重要社交网站竞争者。
对于Facebook来说,向主流用户推出一个类似Wave的通信模仿产品,也有助于完善它们自己的消息系统,很后可能成为真正的电子邮件杀手。
更进一步讲,在Wave目前试用者中,多数人在抱怨它的杂乱和耗费时间,这部分用户多数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而Facebook用户中有40%年龄在13到25岁之间,这部分用户也就是所谓的网络一代,他们更容易接受Wave所提供的服务类型。通过完善自己的消息系统,借鉴Wave创新的精华,Facebook可能直接吸引其核心用户群体之一,并为创建针对年轻人的实际通信平台而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