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贡献在产业外
“出版贡献在产业外”,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先生的一篇文章标题,我以为提得好,特意抄来再用一下。这一提法,既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出版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又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出版社在转企中出现的某种误读。
出版业正在深化体制改革,由事业转为产业,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完全必要的。出版业只有摆脱了行政保护和不应有的干预,真正走向市场主体,才能更好地激活文化的创造力,获得更大的发展,实现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出版社由事业转为企业,就应改变过去计划经济的一套,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却不宜与经济产业一样,以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论高下。有一种说法,成为企业了,就要以创造利润为很大目的。这话是片面的,不对的。企业固然要努力多创利润,但取财要有道,不可违背社会责任和社会良心。对出版社这样的文化企业来说,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精神属性,因而不仅要像一般企业那样,注意经济效益,更要突出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所谓社会效益,就是要通过出版高水平高质量的出版物,“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这当中,就某些优秀出版物来说,其真接的经济效益不一定很高,其出版的投入和产出甚至是亏损的,但它在造福社会和人民上,却是功莫大矣。贺圣遂的文章提到一些书,像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一系列著作,出版的直接经济回报微乎其微,但却开启了宇宙新时代和人类利用核能的新篇章。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未给出版者带来多少利润,但却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思维,影响了科学的发展道路。我国近年出版的袁隆平关于水稻的学术著作,单就出版的经济效益看,是负数,但这些著作产生的作用,却帮助几亿人解决了吃饭问题。如此等等。因此,“出版贡献在产业外”,它是通过出版和传播优秀出版物,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与行动,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
据此,不宜过于看重出版业自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在社会的诸多产业领域,出版业是个小产业,自身的经济功能与产业价值有限,在这方面不可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出版的长处,是它作为文化产业的幅射力影响力,要把这方面的潜力充分发挖和发挥出来。倘若忽视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的制造,一味追求书刊的直接经济效益,热衷出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东西,那就是扬短抑长,弃长用短,使出版业滑向歧路。
还有一种情况,为了做大出版产业的经济规模,盲目搞多元经营,涉足与出版不大相关的行业,如百货、餐饮、房地产等。由于对这些行业的隔膜,这样的“多元经营”,往往不一定能赚到钱,却因分散了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出版主业的发展,偏离了做大做强出版产业的初衷。出版是文化产业,搞多元化经营,也应立足在壮大核心竞争力上,即在出版产业链条延伸上做文章,运用市场手法,将出版品牌进行很大化的开发、扩展和延伸,以增强出版的两个效益。背离出版的文化属性,不了解“出版的贡献在产业外”的特点,削弱主业去搞“多元化”,其结果不是壮大出版业,而是削弱出版业。
基于此,推进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出版工作者需要增强两种意识。一是文化意识。出版属文化产业,而且是文化产业链上的基础产业,是电影、电视、动漫等产业的内容来源。出版业是以内容为王的。出版人要有商品意识,要学会在市场里游泳,但出版人本质上是文化人,不是商人,在注意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钟情出版的文化价值。出版业可以有一些出版商(从事发行经营),但引领出版业的一定要是出版家。缺乏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是做不好出版工作的。,
二是全局意识。就是说,要从社会的整个产业链上考察出版效益。出版业的文化特性,决定其价值在于从思想上学术上文化上影响文明进程,促进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利。尽管也要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更要重视其在“社会思想链、经济链上的泛效应价值”,尽一切努力,多出对社会有帮助的高水平出版物,促进各行各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出版人应当“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到“出版的贡献在产业外”,正是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在另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意义上,作出自已的光辉贡献。
2009年10月5日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江曾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