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下乡 书香为何飘不远?
日前,旨在提高农村牧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内蒙古第二届农牧民读书大接力活动在内蒙古西部草原启动。在这之前的今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书屋工程落成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内蒙古草原已经有了1000家草原书屋。这一个个图书下乡活动的实施,让人们对各级政府的爱民、惠民举措拍手叫好的同时,也不禁问起,图书下了乡之后,乡亲们会踊跃阅读吗?
免费图书走进千村万寨
内蒙古2400多万人口中,有65%在农村牧区。由于图书发行渠道不畅通、农牧民经济收入有限、农村牧区文化设施落后等原因,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和贫乏,读报难、买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国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人口居住分散,交通相对不便,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在农村牧区普及图书工作的难度。怎样使广大农牧民阅读方便,而且阅好书?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内蒙古几代图书人一直都在探索。
多年在农村牧区跑发行工作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孟和说,五六十年代新华书店向农牧民售书都是用马驮着走村串户,后来用了自行车,再后来就是212吉普车载着图书和小百货在草原上穿梭。虽然这些方法效果都不错,但是农牧民彼此相隔遥远,对于图书销售来说成本高,如此送书下乡图书发行单位有些承受不起。
为满足基层农牧民对文化的需求,从1997年10月起,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在全区农村牧区开展了以送书下乡为主要内容,服务农村牧区经济文化建设的群众性文化工程———草原书屋工程。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新闻出版战线98家新华书店、2家外文书店、7家出版社、141家期刊社、50家报社全部参与建设活动,累计赠送图书、报刊等出版物共计32万册,总码洋近1000万元。目前,全区1000家草原书屋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已经全部配送到位,已向广大农牧民开放。
今年9月13日,内蒙古又一个免费送书下乡为内容的活动——第二届内蒙古农牧民读书大接力活动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正式启动。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免费提供的300余种1.6万册蒙汉文图书,在全区20个旗县进行流动阅读。
“如何才能真正把图书送到农牧民的手里?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东生说,“我们曾经也想过降折扣,但没有发行渠道,好处全落在中间商手中;也搞过送书下乡,但内蒙古区域面积太大,牧民集中不起来。想来想去,就想起搞读书接力活动,免费提供优质图书,送下去让农牧民阅读。”
本次图书循环阅读的基本单位为嘎查(村)。参加活动的20个旗县根据读者的情况在每个旗县确定一个嘎查(村)为活动的起始点,在宣传部门的指导下送达阅读的图书,并按照轮流阅读的规则使图书在嘎查(村)之间循环周转。原则上,图书在一个嘎查(村)的放读时间为3个月,到期后,图书将被转移到下一个嘎查(村)阅读。
农村牧区缺乏阅读习惯
走进36岁的牧民金花家,除了窗台上随意摆放的儿童教材和屋角堆放的一捆报纸外,难见书籍的影子。“那是我姑娘上课用的书,这是我从村委会搬回来的废报纸,擦窗户用的。”家住内蒙古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牧区的金花向记者介绍起家里仅有的图书和报纸的用途。
虽然夫妻俩都有初中文化,读起蒙汉文图书不成问题,但金花和老公还是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没有时间,每天从早忙到晚,好不容易没事闲下来,看会儿电视、织一织毛衣就过去了,哪有时间抱着书看。”金花从没感觉到不爱读书有什么不妥。
今年公布的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其中,农村人口平均每人读书3.49本,明显低于城镇人口的平均每人读书6.53本。而且农村人口中“向他人借阅”、“租书”的倾向性显著高于城镇人口。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库伦旗,2008年蒙古族人口人均购书费仅为4.5元,而这个水平在内蒙古蒙古文图书销量中已经相当不错。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乌兰说:“如果说我们的农牧民不爱读书,是过分了点,但农村牧区的确有不少人是不爱读书的,即便读书,也多是喜欢读一些武侠、涉案类的小说。”她分析其中的原因说,首先农村牧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的阅读环境,人们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是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所以现在即使很多乡村的阅读环境已经得到改善,但想让农牧民都提起读书的兴趣还是不太容易,还需长期努力。
记者近两年在内蒙古农牧区采访时也发现,很多乡村的图书室、文化站等场所很少有常年开放,多数为开会、集会等人多的时候开放。而且受图书数量和种类的限制,农牧民需要的书不一定都能找到。
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跃进嘎查的文化站里,牧民布赫朝鲁对记者说:“我家很近办起了养鸡场,今天过来想找一本养鸡技术指导方面的书,可惜找一圈没有看到。”
草原书屋、读书接力等活动到底对农牧民有没有用?记者在采访中向农牧民提出这个问题时,多数人都表示,这些送书下乡活动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很多就是看书的人数多一点或少一点的问题。但只要有人在看书,这些活动就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农牧民下一代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让农牧民感激不尽。
送书下乡还需注重“策略”
“给农牧民免费送书阅读是件好事,但如果送不合适,就会把好事变成费力不讨好的事。”已经在内蒙古全区范围内成功地举办过一次读书接力活动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官布扎布说。
一项调查显示,除低龄儿童外,农村阅读人群具有十分明确的阅读目的,急需用什么样的知识就读什么样的书,阅读与劳动、学业、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希望能读到助学类图书,专业户(经营户)喜欢读与自己从事行业相关的科技类图书,遇到法律问题的农民和村干部希望读到法律类图书,一般村民希望读到生活保健方面的书。
在第一届内蒙古农牧民读书接力活动结束后的回访中,农牧民向组织者提出,应再多增加一些实用的生产生活用书,比如奶食品的做法、养奶牛的技术等,还要增加一些关注健康的生活保健类书籍。同时,还有一些年轻人要求加进一些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图书和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的书,如介绍内蒙古歌手腾格尔、斯琴格日乐等人的书籍。
“我们送往各地的图书不能完全按照一个标准统一配送,而是需要根据各地的生产生活特点,有针对性地配送。比如,在以牧业为主的地方多送一些畜牧业方面的书籍,在农区多送一些种植业方面的书籍等等。”官布扎布说。
由于过去很多乡村的图书室藏书太少、太旧,让农牧民厌倦,久而久之,图书室变成藏书室。受此影响,如今个别地方还是存在所送书籍大多滞留在乡镇文化站或书屋里,有的甚至多年未拆封,根本不能“进村入户”。对此,有关部门免费送书下乡后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信息闭塞的农村牧区群众了解到家门口就有可借、可查的免费图书。
此外,还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对草原书屋、读书接力站安排专人管理。要建立培训制度,新闻出版局等有关单位将择机对管理员进行图书分类、登记、保管和借阅等方面的培训,以有效提高管理员管理书屋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图书保管和借阅制度,保证图书不被损毁和丢失。要结合各地实际,保证必要的开放时间,方便农牧民借阅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