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数字出版“新大陆” 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作为出版业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模式,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它是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或出版渠道。
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地图、网络教育、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它在丰富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
逼近传统出版业产值
去年10月,中国第一次作为主宾国亮相世界出版业“奥运会”——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时,推出了“E时代展区”,首次面向世界展现中国数字出版的很新成就。
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数字出版走在世界前列,与国外比,中国的数字出版原本落后,但是这几年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也是潜力很大的市场。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重要的规划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 中国数字出版正在逐渐展示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3.84亿,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有超过1亿多的网民在网上看电子书。而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其中愿意进行手机阅读的用户超过30%,手机阅读也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并悄然流行。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很新公布,2009中国数字出版业产值超过750亿元,逼近传统图书出版业的产值。
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数字出版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曾进行了一次全球出版人的调查,80%的受访者认为,世界图书市场向数字化倾斜的变化是图书产业的历史机遇,而非危机。与传统出版产业链相比,数字出版具有产业链扁平化、传播规模化、内容推广个性化等特点,减少了印刷、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等环节,直接面向用户,打通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鸿沟,降低了出版的风险,有利于更多的内容向读者推广。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补,而非排斥。传统出版社内容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抓住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尊重读者购书行为的差异性,整合优质资源,进入涵盖各种出版渠道的“全媒体出版”时代,与数字出版形成互补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图书市场。
所谓“全媒体出版”,其实就是指“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同时发布”。在这个出版模式下,图书一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2008年12月,包括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等和刚刚上映的贺岁电影等五大渠道共同打造的《非诚勿扰》传播格局,就是全媒体出版的一次有益尝试。此后问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见证奇迹的人生》、《我的兄弟叫顺溜》、《越狱》、《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十月围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孔子》等全媒体出版图书,使影视、纸书、电子书相得益彰,互补促进,有效聚合了观众、读者、网民及手机用户的注意力。
核心竞争力仍是“内容”
数字出版通过手机、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等方式,而传统出版通过纸质图书,尽管是不同的形式,但目的都是要将内容展现出来,用于满足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读者需求,这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因为在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全面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群的移动性越来越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时间往往分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对阅读的方式需要有更便捷的手段,在上班途中、旅途、卧室等等场景里,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潜在的需求,需要随身的、方便的电子阅读等娱乐方式。
数字媒介因为携带便捷、开放性强及互动性等特点而备受欢迎。但是,在当今的阅读环境下,技术只是手段,内容仍然是核心。我们常说“内容为王”,正反映了这个道理。因此,作为内容创造者的出版社应当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换句话说,只有当出版社真正参与到数字出版中来,并不断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全新的内容,数字出版才会很终迎来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