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产业悄然形成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先生在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的发言中提到:“截止2006年底,中国数字出版行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其中中国互联网期刊收入达到5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到1.5亿元,网游收入达到65.4亿元,网络广告的收入达到49.8亿元,在线音乐收入达到1.2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彩铃、游戏和手机的动漫收入达到80亿元。”
早在2006年底,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收入达到的200亿元,让人充满期待与憧憬。重提这一数字,是因为当前我们看到有些业内人士,对数字出版产业还心存疑虑,或者认为数字出版形成产业还遥不可及。当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200亿元的背后,网游、网络广告、手机媒体相关业务的收入占到了90%以上的份额。我们站在传统出版业的角度上更加关心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手机报等以传统媒体为核心衍生出来的数字出版业务经营状况如何。根据上述数字,互联网期刊收入达到5亿元、电子图书收入1.5亿元, 5亿元、1.5亿元的从一个产业看虽然不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以传统出版业为主建立起来的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前景诱人,这意味着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悄然形成?
多媒体数字报: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很多人关心,多媒体数字报刊收入在200亿元中占到多少比例?其实,2006年,数字报业发展刚刚起步,其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据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伟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33家报业集团,300多家报社,500多份报纸在采用方正阿帕比数字报技术出版发行数字报,报业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如此热情,这为多媒体数字报商业模式的创新拓宽了思路。
传统报业主要依靠发行与广告两种方式营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行成本的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报业在发行方面收入菲薄,甚至是亏损,广告经营成为唯一的盈利模式。数字报业全面发展以来,以传统纸质报纸为基础的多媒体数字报在新技术、新环境的支持下,在商业模式上为多元化经营探索提供可能。
在发行方面,发行成本大幅降低,数字报纸的发行避免了过去纸质报纸在纸张、印刷、发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本,为整体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就在去年实现了无线微波传输发行,即通过数字广播方式实现自动发送《广州日报移动数字报纸》,通过他们的“空中邮局直递系统”自动把内容主动发送给用户,用户只要拥有阅读器,就可以随时阅读报纸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再如温州日报报业集团面向全球温州人发行的多媒体数字报,他们抓住一些海外温州人希望了解家乡商业信息的迫切需求,针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发行了付费的数字报纸。
数字报刊的广告模式也是报业积极探索的方面之一,在原数字报的PDF版面上,有原封不动的静态广告,点击这些广告并不产生链接,因为广告商仅仅提供了纸质纸报的广告费,但是,目前的多媒体数字报技术,可以实现广告的嵌入链接,链接的内容不仅更加丰富,而且可以用多媒体方式来展现。另外,数字报纸与纸质报纸在广告方面的融合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更好的广告投放方式与选择,这也是未来数字报刊广告的一种发展模式。
通过对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数字报刊还以另一种方式丰富了其固有的广告与发行两种商业模式,即数字报刊资源库的有偿使用。以国内的网络学术出版为例,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企业有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他们仅2006年一年在这一领域的总销售收入就已逼近6亿元,由此可见,建立报刊的资源数据库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刊商业模式中不可获缺的一个体系。其实除了网上学术出版外,从事数字报业研究的报纸出版单位及关联产业也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有了很好的实践。关联产业方面,方正阿帕比正在全力打造一个全国的数字报刊权威数据库,通过对历史资源的整合、加工、分类,让各种信息资源得以更好的使用;报业方面,《健康报》也在做报纸内容资源的打包分类,他们针对医疗系统内从事不同方面研究的不同人群需求,将信息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处理,把很个性化的内容资源提供给相应读者。
电子图书:势头迅猛 大有可为
国内出版界曾经质疑“数字出版”在商业到底可以带来多少收入。而在国外,数字出版业务不仅在商业上可行,而且还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截至2006年底,欧美部分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收益在其总收益中所占比例迅猛上升,其中汤姆森出版集团69%、里德?爱思唯尔集团70%、培生教育集团50%,这些收入均来自数字出版及网络相关业务。这一创新的出版方式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著名的牛津大学出版社通过数字出版探索推出了多种相关业务,第一项业务是把许多相关的工具书数字化后捆绑起来,组合成 “资源中心”,每季度将“资源中心”更新升级,然后每年让机构来订阅;第二项业务是授权出版电子书,现在,在出版每一本大众类图书时,都会做电子书,并将其纳入正常的销售渠道;第三项计划就是收集所有已出版图书的文档,扫描集成之后成批出售给图书馆。
目前,国内出版界也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数字出版的重要性,“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电子图书收入达到2亿元,中国电子书出版总量已经达到40万种,依然稳居全球第一;全国500家出版社开展电子书出版业务,可见电子书出版受到了传统出版业的重视并广泛地参与进来”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今年的方正数字出版峰会上提到的这一些列数字让业内人士充满信心。
2007年, “爱读爱看网”的开通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一个中文阅读门户,其中包含了几十万种图书,原版原式的翻阅页面给读者的在线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网站不再是单一提供各种图书的阅读,各种分类、搜索、来自读者的评论、推荐榜单和专题,可以让读者在数量众多的读物中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图书;针对互联网及时互动的特点,信息分享与个人创作功能也很好的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电子图书的商业模式日益成熟,且产业收入初具规模。可以说,电子图书无论是在阅读方式上还是在经营管理上都为传统数字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今年《中国图书商报》和书生读吧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2007年,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5900万人,比2006年增长37%。尽管电子图书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是未来其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
手机报:模式清晰 前景诱人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逼近6亿,在今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出抗震救灾很新公益报道《关注》,设置“兵进汶川”“新闻速递”“情系灾区”等多个栏目,牵动1300万手机用户,在“手机留言”栏目中,无数身在上海的四川人通过手机报这个平台,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各界援助的感激之情。可见,手机报行业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用户市场。当前手机报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用户订阅发行的方式为主,并且创造了一定的利润,而广告模式还未能成熟应用。虽然手机报的商业模式略显单一,但其盈利点是比较明确的,一方面,手机报只要做到有效发行便可盈利;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手机报的广告模式并不成熟,但是一旦时机成熟,再加以有效应用,那么手机报市场是大有可为的。
上面提到,目前手机报的营收主要是依靠用户订阅收费来实现的,虽然这种模式相对成熟,但如何培育真正的手机报需求订户并拓展手机报用户市场也是这个行业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需要在手机报的内容上下功夫,对于用户来讲,符合自身需求、有价值的内容信息是吸引其订阅一份手机报产品的首要因素;其次,需要提供读者、用户乐于接受的阅读方式,这种需求需要通过技术层面来解决。同样是一条新闻,读者首先选择的是更方便的阅读方式。
其实,解决好以上两个问题,手机报的广告模式的机遇也将会随之而来。因为在内容与阅读方式上对用户的不断满足,换来的是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这样,广告模式的引入就顺理成章了,加之长期与用户之间的良好互动,在手机报产品中可以针对不同用户制定不同的广告宣传策略。
目前,一些广告在手机报产品中的引入显得时机尚早,在没有树立品牌忠诚度的情况下,或者说用户还不是很了解产品的情况下,用户经常会把广告信息看作是垃圾短信处理,这种抵触不仅是将广告模式扼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报的发行与品牌形象。
在国内,方正阿帕比正在积极的研发基于手机平台的出版技术,其中主要包括手机图书与手机报纸的开发。关于方正手机报平台的研发,它将会突破目前以彩信和短信为主的方式,彩信和短信受容量大小的限制,没有办法实现容量比较大的信息传播;另外,方正手机报平台将真正实现无线阅读,系统后台会自动进行报纸内容的下载,让阅读变得非常连贯、顺畅。
数字出版其实还涵盖了网络游戏、动漫、网络音乐等多个领域的产业,而单独对数字报刊、电子图书和手机报这几个依托传统媒体产生的行业而言,他们已经在内容、技术与运营模式上有了很好的实践,在取得一些成功经验的同时,实现了赢利。
从“数字出版”这个词汇诞生之后,多少人曾为它日夜奔忙、费尽心血。在政府大力倡导数字出版的今天,我们的传统媒体、关联产业仍在一如既往地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在这种积极与热情中,其实我们只要稍稍驻足就会发现——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