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有别于书面语的非正式表达。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加,网络语言大量涌现,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
网络语言一般生动简洁,用独特的表达或赞美或讽刺,可以达到普通书面语言无法表达的传神效果,是普通草根的价值观的表现;另一方面,在网络的大杂烩中,有些网络语言难免会充斥黄色、暴力内容,或者以刻意曲解主流文化元素的方式表达一种激进的感情,宣泄情绪。在我看来,网络语言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随意性强,不受语法限制。在中国,以“网络”二字修饰的词——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化——一般给人以草根、非官方的感觉,网络语言尤其如此,其追求表达的方便、标新立异,往往漠视传统语法的限制,如“……(往往是形容词)的说”、“……先”、“……都”等。前不久有学校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应该就是出于此种考虑。很多网友抨击学校如此的做法,但我认为这项规定有其合理之处,虽然网络已渗透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网络语言毕竟不能取代正规的书面文体,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惯的形成时期,应当以书面文体为主要练习对象,使用网络语言也应以规范的书写习惯的养成为前提。
其次,由于网民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地方的语言文化相互碰撞,使得网络语言也带有很强的方言特征。生活中,我们总习惯于纠正普通话中夹杂的方言,像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而网络语言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以同音字造出新词刻意突出方言特色。如桑心(伤心),盆友(朋友),男淫/女银(男人/女人)等。而“酱紫”(这样子)、“哇塞”等应该是演化自所谓的港台腔。
第三,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除汉字外,英文字母、数字、各种标点、表情符号,都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字相比,字母、数字、符号等更为简洁、形象,或者发音相似,或者形状相似。字母型如MM=美眉=妹妹,PP=漂漂=漂亮,u=you,r=are,GG=哥哥,BBS=电子公告牌系统;OMG=oh my god,BTW=by the way等。数字型一般取自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88=拜拜,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555=呜呜呜(模拟哭声)等。符号一般是表情的传达,如表达不开心的“----(>_<)----”,“--”表示无语,“|||”表示黑线,o(∩_∩)o...^_^表示高兴,╭∩╮(︶︿︶)╭∩╮表示鄙视等。也有“=”表示“等”的意思。
第四,很多网络语言是在网民发泄情绪的过程中诞生的,文明程度有欠缺,但网络语言不总是低俗的,很多网络语言也试图将生活中常用的所谓“脏话”作轻微的“净化”、去粗俗化,这样一方面将其“脏”的含义模糊化,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情感的发泄和表达。如“我擦”(我操),“特么的/TMD”(他妈的),“SB”(傻逼),“BT”(变态)、“NND”(奶奶的)等等。而近来流行的“你妹的”也是去粗俗化的典范,颇为网友所称道。
另外,同网络上传播的所有其他内容一样,网络语言也有着传播速度快、更新换代快等特点,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的表达再过几个月可能就会失宠,而新的网络语言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既无需对此过于推崇和追求,也没有必要予以过多的限制甚至禁止。事实上,随着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又借助于网络这种高效的传播工具,网络语言的泛滥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