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家书屋离农民近些,近些,更近些
不少人认为农民和书本没有亲近感,认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能看得了什么书?这是偏见。从历史上来看,农村并不缺少读书氛围;从现在来看,农民更是能读书,要读书。
古代农村不少家庭崇尚“耕读传家”,农民对于读书人往往从不吝啬敬仰之情。“一生做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
耕田”,就是农村读书文化的体现。农民除了耕田劳作之外,更需要书本文艺等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到现在,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山西省代县消费者协会曾在春节期间对农民消费做过调查,农民的图书消费少得可怜,户均购书不到一本。原因在哪里?在农民看来,是图书距离自己有点远。
首先是价格远。二三十年来,书价高涨是不争的事实。10年前,一斤玉米五毛钱,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六块钱;现在一斤玉米不到八毛钱,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已经要六七十块钱了。价格贵,农民买不起。
其次是内容远。代县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农民买书明显与城里人不同。农民买书,多讲究实用性。至于收藏类、政治类、纯娱乐消遣类等著作,他们并不是很需要。现在书店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贴近农民心声、反映农民生活、满足农民需求的书有多少?占多大比重?看看就知道。
再次形式远。现在的书,印刷越来越精美,包装越来越讲究,全书、套书、盒装、线装、精装本层出不穷,开本越来越大,书籍越来越厚,页面空白越来越多。所有这些形式农民都不喜欢。
还有买书远。乡下图书销售点少,农民买本合适的书,就得上县城。购买不方便,农民怎么买?
现在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农村作为我国文化相对贫乏、水平相对较低的领域,尤其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农家书屋这种由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的模式受到重视。为实现“ 十一五”农家书屋发展目标,山东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每个书屋配备的书刊报纸音像内容数量,还提出一个目标,到 2010年,在全省一半左右的行政村建成农家书屋,2015年覆盖每个行政村。
这是一件好事。
农家书屋对于培养新型农民,引导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防患未然,知过而改,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书屋离农民近些、近些、更近些。
首先是,建设农村书屋,不少干部、群众并没有高度的积极性。为什么?因为大家怕这又是“一阵风”。以往村级图书室、农民阅览室之类的不少地方搞过,但是没几个月,不是门锁了,就是书没了。形式主义、“运动式”的搞法对基层来说是负担,让人反感。
其次,图书缺乏管理、不及时进行更新等,都可能影响农村书屋的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出一个长效机制。书从哪里来?钱由谁来出?书屋由谁管?谁当管理员?这些问题要解决掉。
很重要的是,办农村书屋,必须对农村阅读文化、农民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有详细了解。知道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农民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投其所好”,激发农民阅读热情。农业技术、法律普及、卫生健康、道德通俗、科学推广之类应该农民比较喜欢。你搞一些哲学文集、物理化学专著他们肯定不喜欢。
但现在问题是,适合农民读的书还真不多。充斥市场的多是些励志类、玄幻类、职场类作品,即使是涉农著作,也多走上了纯学术的路子,理论深,术语多,贴近不贴近生活劳作、适合不适合实用操作先不说,农民买了,能否看懂就是个问题。
农家书屋作为一个支点,建好了,它能撬动整个农村出版发行市场。农村阅读市场是一个由待开发的“宝藏”,需要有产业眼光和开拓精神的出版企业来勇敢地喊出一声“芝麻开门”,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与关注力度,需要有责任感的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比如,出版部门、企业应该深入农村调查,出版一批农民群众喜爱的、有实用价值的出版物。应该利用农家书屋作为出版业的“了望哨”和“反馈站”,通过它了解农村和农民的阅读变化,通过它来推销并完善自己的出版物。政府部门要根据财政状况设立农村公益出版基金。鼓励各地宣传、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企业乃至个人收集整理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性作品,编辑出版,弘扬地方文化;并组织长期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编写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