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校有了图书馆
■本报记者 苏婷
身穿洗得泛白的校服,戴上旧了的红领巾,并没有影响孩子们盎然的兴致;“鼓号队”虽然只有2个大鼓、8个小鼓,指挥用的“指挥棒”是一根缠了块红布的小圆木棍,但10名学生在小领队的指挥下,认真地击打着欢迎客人的旋律。9月2日,记者在北京北五环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振华学校见到这些场景。当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校园里迎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嘉吉公司合作的“关爱农村教育计划”为他们送来的一个图书馆。
在那个区域,像振华学校这种为打工子弟举办的学校有4所,因为那里居住着四五千随务工父母来京的孩子,当地原有的公办小学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这几所打工子弟学校虽然都是经过审批合格的学校,但办学条件很一般。
记者看到,振华学校有30多名教师,却只有一间由教室改造成的办公室,一至三年级的教师只能在教室办公,全校仅有的一台空调也“站”在这唯一的办公室里。“空调是人家捐的一台旧的,结果到这儿没怎么用就坏了,现在就是个摆设。”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的一名教师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这类学校缺少的不仅是像样的校舍,更急需办学的必要设备,如图书、仪器、体育设施等。目前,社会捐赠成为这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主要途径。此次,在振华学校校园一角腾出的一间房子里,新建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1.2万册崭新的图书给这所简陋的学校增添了一抹亮色与更多生机。
来自河北的学生康健鹏告诉记者,他现在特别期待图书馆的开放,因为他还没有过借阅的经历。一名教师说,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忙着做生意,没意识也没工夫带他们去买书,读课外书对这些孩子来说,好像是很陌生的事情。“现在有了这么多新书,可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阅读引领着他们往高处走。”
有专家呼吁,同样呼吸着现代气息,同在一片蓝天下,打工子弟的生活学习条件与都市孩子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通过慈善捐助、志愿者服务等,多为这些孩子开展切合实际、贴近他们的公益行动,帮助他们改善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