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上接第一版)衡量、评估弱智儿童的教育质量引起了刘佳芬的思考。为此,刘佳芬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改革方案:重度学生要学会生活自理,中度学生要适应社会,轻度学生要自食其力。
改革方案一提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一些重度、中度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学不到知识,纷纷表示反对。刘佳芬耐心地跟家长们说:“给我时间,我一定让你的孩子有变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佳芬和教师们一次次商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个案,随堂听课,对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估。分层教学后,由于中、重度学生只有大纲没有教材,刘佳芬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1999年3月,她决定组织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从很初的手写、油印,到现在的彩色印刷,从很初以实用生活为内容的18册校本教材,到包括美工、劳技等九年义务教育段的24本教材。现在,这些教材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成为地方教材,全国许多兄弟学校也据此范本开展教学活动。
智障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学生只能呆在家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刘佳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创办初级职业班,并根据宁波小区的特点,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面对一无师资二无实习基地等诸多困难,她依靠全体教师,将首届职高班办得有声有色。刘佳芬还自己掏钱购买纸花材料,动员在乡下的70多岁的父母上山砍柴做免费的花枝,一趟趟从老家象山运往宁波市区。毕业汇报中,当这些有智障的学生在展示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盆盆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束束精致的手工纸花时,家长们惊呆了。
“要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从事特殊教育多年来,刘佳芬一直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要让更多的学生尽快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
1994年,象山县聋哑学校的首批学生就要毕业了,刘佳芬提出要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于是,刘佳芬一有空就跑企业,一家又一家,不知疲倦。可企业一听说是聋哑人,都摇摇头不愿接收。刘佳芬执著地一次次上门做工作。
有一次,刘佳芬听县教育局一位领导说,镇海区有一个香港老板有意招几个残疾人,她就多次把这个香港老板请到学校,用真诚感动了他,后来,这个老板的裘皮厂一次招了10多个聋哑学生。之后,刘佳芬每个月都要去厂里看望学生,学生们一见她来,亲热得不得了,常常拉着她的手不让她走。
来到宁波市达敏学校,为了让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刘佳芬还提出了突破围墙、开门办学的想法。“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社区的内容,以便学生将来能够生活于社区、服务于社会。”刘佳芬很有信心。
于是,学生们向物业的花木老师傅学习种植技术,向面包房师傅学习做面包,到超市体验“消费”……社区和学校周边的资源都变成了教学课堂,形成了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生活自理、社区适应能力提高很快。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首届职高班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职高毕业生也是100%就业。
对于刘佳芬融合教育的成功,特殊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汪海萍说,在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中,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社区融合,有此理念的地方与人士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去做的并不多,能够做到、做好的更少。宁波市达敏学校提供了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对丰富世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非常大的贡献。
“我要为他们赢得公平和尊严”
宁波的城隍庙地处闹市中心,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体验独立生活、开展社区化教育的好场所。一天,宁波市达敏学校的14个学生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在摊位前观看时,小吃城里的摊主挖苦道:“走开,傻瓜,你们来干什么?”学生都害怕了。
这样的遭遇令刘佳芬伤透了心:“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再次受到伤害,我要为他们赢得公平和尊严。”
2005年6月,在区教育局的建议下,刘佳芬与所在的鼓楼街道孝闻社区发起成立了教育协作理事会。截至目前,理事会已有近1000名成员,社区单位、机构、企事业成员单位100家左右。理事单位纷纷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学校至今已有200多个教学基地。
“我们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学校目前有96名学生、26名教师,师生比为1:3.7,但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刘佳芬自豪地说。
2008年,在刘佳芬的倡导下,海曙区成立了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由达敏学校指导推动区域内各中小学开设支持性教育资源教室,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开展诊断评估、心理测试、康复训练。
2010年10月29日,达敏特殊教育服务热线87286303开通。服务热线不仅面向宁波全市,还辐射省内外,为智障儿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的儿童的学校和家长提供帮助。包括刘佳芬在内的每位教师,除了轮流值班接受咨询外,还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家长面谈,走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家庭。
近年来,刘佳芬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首届师德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从爱出发。刘佳芬就是这样用特殊的爱铸就着特殊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