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六个一”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如何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要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6项实践活动,即倡导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种100棵树,每所大学建1片“大学林”;组织大学生带薪实习1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即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做工1个月;学军1个月;撰写1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这6项实践活动,称为“六个一”。
2010年9月,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启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参加启动仪式并讲话。如今,这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重庆参与该项教育活动的大学生已超过99万人次,撰写心得体会和社会调研报告数万篇。
重庆众多大学生,正在经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实践。一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庆路径”清晰明朗,渐入佳境。
带薪实习——“沉下去”身体力行
回忆起实习时光,西南大学大三学生徐飞感慨颇多。去年寒假实习,当他得知自己的实习单位是石桥铺殡仪馆时,顿时感到一丝恐惧和不安,这是他人生规划中未设想过的履历。
殡仪馆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劝说他放弃的声音,让他的心里十分矛盾。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徐飞终于接受了这份实习任务。在20多天里,徐飞先后在殡仪馆的财务科、办公室、业务部、守灵中心等部门实习。这次实习,让他克服了在特殊环境工作的心理障碍,真切地体会到了尊重生命、珍爱生活、孝敬父母的价值和情感,尤其懂得了年轻人进入社会应该如何调整好心态,生命一定要活出境界。
今年暑假,重庆又为大学生提供了2.2万余个带薪实习岗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郑洁来到渝中区菜园坝街道的交通社区居委会带薪实习。实习第二天一早,郑洁和居委会主任及工作人员带上工具到街上进行大扫除。郑洁说:“扫大街对于大学生来说,很丢面子,起初我也是这种想法,但后来,看着居委会的主任和书记不顾天气的炎热,不顾世俗的眼光在街道打扫卫生,我的心被触动了。他们一样是大学毕业生,还是领导,一样在大街上打扫卫生,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做呢?那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同徐飞、郑洁一样,在过去的这个寒暑假,3.7万名大学生到重庆市40个区县及北部新区的3113家单位和企业,带薪实习,体验生活。重庆市重点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薪实习,让他们既有收获,也有收入。
以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由各高校组织,或者由学生通过家长的关系自行联系。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进行的,重庆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和《全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这在全国省级党委、政府中尚属首次。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统一部署,制定行动方案,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各高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把这项工程抓好抓实。由于规模大,整个运作牵动了重庆各个市级、基层的行政机构。各区县都成立了党委、政府倡导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办公室,负责每年寒暑假大学生开展“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和部署。
“一般学校资源有限,实习大多通过学校和学生自己联系,渠道很少。”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假期实习,认为实习能长见识、长才干和磨砺意志。而学生的实习渠道不多,“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学生假期带薪实习,可解决这一难题。”赵为粮说。
记者在重庆市教委下发的《实习通知》中看到,该通知明确规定,带薪实习原则上按每人每个工作日40元人民币标准执行,而每人至少有20个工作日。对于学生到距离较远的单位实习,单位还将包食宿。
植树行动——种下绿色的希望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王顺斌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他回忆起今年4月中旬参加的植树活动时,仍记忆犹新:当时,重庆市教委首次组织的外籍师生植树活动在涪陵启动,44名外籍教师和272名留学生,在长江边上的涪陵李渡森林公园植树,为绿化长江再添一抹新绿。
王顺斌说,虽然当时雨天路滑,泥泞满地,但是老师和同学们的植树热情丝毫不减,把对长江、对重庆的热爱播种在了长江边。我们这些留学生与中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种子也在这里播下。
正如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涂经平在该项活动启动仪式上所说,让我们一起种下树苗,绿化长江,绿化中国;不分种族,不分语言,大家相聚在一起,种下绿色的希望。
与此同时,重庆各高校也纷纷以“携手绿化长江,共筑健康家园”为主题,在留学生和外籍专家中开展了摄影征文比赛、书法比赛、募捐、环保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调动大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积极性,重庆各大高校都分别划定了“大学林”,今年内所有“大学林”都将进行苗木栽植。根据计划,大学生在校4年期间的植树活动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进行,植树区域包括大学校园和荒山等。
重庆科技学院的肖章婷与同寝室的室友们共同认养了一棵树。肖章婷说,她们计划每年除植树节外,能抽出一两次机会来看看这棵树。“通过这次活动,我和室友们都开始写环保日记,记录日常生活中自己参与的环保小活动,希望以此提醒自己并倡导身边的人,要进行低碳生活!”
据了解,重庆拟用3至5年时间,动员全市75万名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植树造林,绿化长江大行动。相关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还选派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提供树苗和工具,并和学生一起承担树木管护。
截至今年6月底,重庆通过“大学林”基地种树、集中种树、分散种树和参与社区、校园种树以及旧林改造、家乡种树等方式,全市大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已超过28万人次,64片“大学林”已基本建成,植树283万余棵,植树面积3.4万余亩。
学工学农学军——锤炼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为粮认为,当下在重庆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多种功能:促进高校教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重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6个方面开展,瞄准的正是当下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
重庆市目前正在尝试建立的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承担培育人才的体制,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地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学农”,可以促使他们了解国情;“学工”,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规划;“学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寒假带薪实习中,徐飞的同学毛王芳和学校20多名学生干部在假期走入北碚区歇马镇的农村“三进三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她和6个女生同住一个农户家,晚上挤一张床。“以前也参加过‘三下乡’活动,往往是看一下就走,现在要住下来,感觉还是不同。”毛王芳说。
冬天农活不多,毛王芳就跟着住家大嫂程淑芳挖红薯。“刚开始只知道使蛮力,结果挖烂了好几个红薯。”她本来觉得这么点小事应该能做好,后来在程淑芳的指导下,她才知道:要先根据土壤形状大致判断红薯位置,再轻轻用锄头挖开土。
在“三进三同”之前,毛王芳就已经明确了未来的职业:“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就要从现在开始多深入群众,多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认识很基本的国情,将来在学习工作中才会有的放矢、重点加强。”
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大三学生吕孟宸,因为有寒假带薪实习经历,新学期伊始就成了宿舍里的焦点人物。小吕在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带薪实习了近一个月,把总装二车间的5个工作区全都体验了一遍。回到学校后,同学们总是拉着他问这问那。
“学了两年多车辆工程,这次实习把我的专业兴趣突然间激发了出来。”小吕说,只有在一线才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丰富的工作内涵,他也从工人师傅那里学到了实际操作的技术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重庆交通大学李雪和周佳的一篇社会实践心得,让赵为粮记忆犹新,这篇1000多字的心得讲述了两名大学生在重庆江津破石村一家农户里生火做饭的经过——两人用柴火在土灶生火做饭颇费一番周折,不但被呛得连连咳嗽,还出了不少洋相。
赵为粮说,尽管生火做饭是件小事,但从这篇实践心得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和真情实感,完全不同于以往一些“格式化”的汇报。这说明让学生下乡实现了实践活动的初衷,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据重庆市教委相关人士介绍,各高校与区县共建大学生“三进三同”实践活动基地,以寒暑假为主,每年组织大学生进行“三进三同”实践活动,每次不少于1个星期,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三进三同”总时间不少于1个月。
■短评 实践育人大有可为
近年来,各地高校都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径。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让人眼前一亮。
这项活动不是浮在面上,而是沉下去;不是一阵风,而是全过程、全方位、全时域开展;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属,而是全体参与,而且体现了全社会育人的理念,构建和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进,高校主导,区县联动,社会支持”的模式。
为使这项活动顺利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重庆市设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市级补助经费一年5000多万元,同时,地方、学校、接收单位也积极投入资金用于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做法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符合教育规律,虽然活动启动只有一年时间,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地方党委、政府真正重视起来,高校育人工作就能开创新局面。实践育人大有可为。
参加“三进三同”的大学生在田间地头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