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政策不是改变“千人一面”的良药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19日做客中国网教育频道时,对“高考加分政策将进一步收紧,奥数和各类学科竞赛的加分,也要尽可能地取消”这一说法表示担忧,称此举会导致“千人一面地录用人才,千人一面地培育人才,千人一面地发展学校,千人一面地发展教育”,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9月20日《羊城晚报》)
在反高考加分成为一种浪潮的情况下,“千人一面”的论调颇显另类。从其语境不难理解,其支持加分的原因,不外乎通过加分的手段,可以使一些考生去学习和掌握一定特长,从而避免“唯考分是举”,对于单一的考试形式,也是一种补充。
表面上,这种说法颇有道理,甚至有关乎学生整体素质的忧虑。但实际这只是一个伪概念,如果明白了加分的实质之后,才会发现,高考加分的存续,依旧是弊大于利。一方面,现行的高考加分虽然名目繁多,但很多都并非出于学生真实素质的要求,或对创新有所鼓励。千人学钢琴,万人学奥数,以至于“三模三电”,有多少又是出于真实的兴趣?这些后天的培养,不过是将应试教育,从书本延伸至钢琴,以及体育场或其他场合罢了。
另一方面,加分是只认结果,不考量后续发展的做法,注定使所谓的“特长”只是一个工具符号。现行的高考选拔是普选而非特选,除了少量艺术和体育招生注重特长外,有几个能保证“特长对口”?奥运学得好的人,很终所学的专业跟这可能毫无关系,如此分裂的选拔,特与不特又有什么关系?
更关键的是,特长加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能所有人都要搞钢琴,也没有必要所有人都去拼命学奥数或取得体育成绩,这些即便先天不足,在后续的人生中也可以学习。要知道,除了真正成为钢琴职业者外,其余的大多只能成为自娱自乐的情调。高考可以没有加分,但有了加分的高考,注定混乱。
从制度设计来说,加分的特长本就是没有标准的标准。正如北京理工大学一教授发微博指出:钢琴弹得好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给加分?既然加分的目的是鼓励发展特长,避免“千人一面”,那么就不宜只有少数几个项目成为准入门槛,作为教育选拔方式,不解决弹钢琴与杀猪对等问题,就难言基本的公平。表象的繁荣,也不过是造就了“千人一面”的特长培训,加剧了市场的火爆,变相增加了学生的额外负担,除此之外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我看来,特长必须是构建在自身爱好、天性以及创造力上。高考加分造就的全民特长学习热,不过是考试大棒指挥下的游戏,这与重特长、育怪才的思维背道而驰。在自主招生已经可以实现定点选拔的情况下,普遍的加分已经丧失“例外功能”。从这一点来说,“千人一面”的加分论调,不过是另类的“一人之词”,将其作为存废之理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