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阅读和数字版权保护(下)
三、数字阅读版权保护
数字阅读是数字内容产业的一种,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发展,也循着上述相似的思路走了一段路程。
多媒体书或百科(CD Title)曾走过光盘保护的方式,但以光盘发行的方式会有通路成本较高及销售市场的局限性;语言学习杂志搭配MP3光盘,但纸本杂志内容不上网,利用实体不易散布来降低风险;亚马逊网络书店(amazon.com)卖的PDF电子书加了密码保护,用e-mail寄送密码给合法消费者;一些电子书发行商自行开发专属的电子书阅读器(Reader),利用电子书阅读器与会员账号/密码的配合来防止电子书非法散布。
截至目前为止,虽然有些趋势已渐浮现,但离很后明朗的局面仍有一段路要走。在前一小节说明的几种版权保护模式前提下,下面分就几个面向针对数字阅读部份继续探究。
(一)数字文本(文件格式)
常见的数字文本有:
1.纯文字(Text)、HTML
这两者缺乏适当的版权保护机制,但却是很跨平台,方便广泛流通的数字文本。
2.图档(GIF、JPG、PNG)
这几种图档文本也是很跨平台的格式,虽然文字信息已失(无法检索),但对于来自纸张媒体的内容,有很低的数字化成本,若能配合文字辨识(OCR)机制,也可解决检索问题。
3.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是一种可跨平台的可携式文本,它支持由不同的排版或绘图软件的文件转换成相同的PDF格式,且能保持原始文本的原貌。PDF由于和传统出版业者有较佳的作业衔接性,也支持密码保护、数字签章保护及连接版权管理服务器的功能,因此是目前较主流的数字阅读文本。
4.Flash(swf/exe)
Flash是网络上很普及的互动多媒体文本格式,由于其在表现多媒体上的优势,常常受到内容业者的青睐。Flash的弱点在于制作成本相对高昂,在版权保护上缺乏弹性。
5.MS Word、MS PowerPoint、MS Excel
这几种都是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中的文本格式,也有相当的普及性。优势在于可使用这些软件制作文件的人口很多,也能支持和PDF一样的密码保护、数字签章保护及连接版权管理服务器(但在保护部份的应用,知道的人却很少)。
6.其它专属(或隐藏)的文本格式
通用标准的文本格式虽然便利,但对于有心要利用版权保护达成商业目的的数字出版业者来说,往往会开发专属的电子书阅读(eBook Reader或eBook Manager)来达成商业需求,这种情况,其文本格式多半是被隐藏起来的(即使在底层仍采用上述其一的文本格式)。
(二)文本的版权保护范围
版权保护范围可由两个角度切入:
1.整份文本(档案)的复制 vs. 著作财产权
保护整份数字文本档案不被任意复制或被任意散布。作法上,有时是不提供完整的档案(如串流式数据),或是将档案与阅读装置进行锁定,即使档案被复制到其它装置,也无法开启阅读。
这部份是影响销售的主要关键,对应到著作权来说,主要保护的是著作财产权。
2.文本中内容的复制或修改 vs. 著作人格权
在数字阅读文本中,有文字、图片、表格数据,有的还有音乐或影片,即使保护了档案不被复制,并不代表文本中的内容同样被保护。在比较细致的版权保护机制中,可以设定文字或图片是否可复制、内容是否能编修、是否可打印等项目。
这部份除了也有著作财产权的问题外,还关涉到著作人格权中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修改的权利。不同的内容业者(出版社)在这些态度上也有差异,例如旅游书的业者可能会同意开放局部打印功能(印出旅游信息),但绘本书的业者就会反对(因为怕被输出成图片)。
(三)内容特性及产业链
在所有的数字内容产业中,数字出版领域大概是谈「媒体即讯息」时,很感敏的领域,因为在纸本或在数字两个不同的媒体上,出版品彼此间的竞合关系总是启人疑窦。
数字游戏本来就存在于数字世界中;电影及动画,无论拍摄制作的过程中数字化的比例有多少,其成品到很后就是一段充满声光的影音;音乐或许在产业发展上,深受MP3及P2P的影响而产值下滑,但音乐作品的本质未被改变。
但纸本出版与数位出版呢?传统的出版业者会认为:一旦纸张上的内容透过数字文本出版了,那么就会吃掉原本纸本书籍的市场,因为这两者都是相同的东西。这种想法让传统出版业者对数字出版感到不安。
其实,书籍的纸张内容以数字文本出版后,虽然内容来源相同,但在不同的媒体(media)出版后,其阅读的接口就有了相当的差异,从呈现的形式、不同素材的表现,到阅读的方式都不同了。
原生于数字环境的数字出版品(例:Google地球;Microsoft Encarta百科)比较容易察觉这样的不同,但内容来自平面的数字出版品也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例如UDN.COM推出的《优游台湾》互动杂志,它的内容来自平面的报纸,但重制后已完全是另一种出版品了。
近年来纸本出版市场的萎缩,原因来自于印刷、通路成本的上涨,以及整体社会阅听习惯的改变,并不来自于数字出版市场的分食──数字出版市场目前的产值仍然很有限,与纸本市场的衰退无关。所以,开拓数字出版市场反而是为未来的出版盈收建立滩头堡。
另外一方面来说,数字出版的市场仍未成熟,内容还很缺乏,而传统出版的庞大内容资源正是数字出版的活水源头,两者必须结合成一个紧密的、跨越虚实的产业链,才能互蒙其利、共荣共存。
要解决传统出版业者的疑虑,除了营收的考虑,很重要的就是能取得业者信赖的版权保护机制。
肆、版权管理:保护与流通政策
过去版权保护措施的失败,很大的关键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足,认为版权保护的重点是在于很新的技术、很严密的保护──这个想法本身是个极大的迷思。
保护vs.破解,不在于矛与盾的经典困境──无坚不摧的矛遇上坚不可破的盾,到底是矛胜盾还是盾会胜矛?
重点在于「成本与利益」。破解一次版权保护要花上多少时间、精力与金钱?一旦破解后,所得的利益是否大于这些时间、精力与金钱的总合成本?
花一年的时间,上百万的费用,破解了Google的防火墙,取得软件技术机密…,当然这是犯法不能做的,但就成本与利益来说是可能有人会去做的事。但即使是只花百分之一的时间与费用,去破解一本在线定价三百元的电子书,就不是什么有吸引力的事。
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不是要做到「绝对安全」,这不可能,而是要在做到「足够安全」的前提下,符合企业发行出版的商业目的或非营利机构的发行策略。换个角度来说,版权保护是为了有效地将数字出版品发行流通出去,并符合企业机构利益。只有保护而无流通政策将会变成毫无意义。
一、版权管理的运作机制
由数字版权管理在运作时协力达成的单元(units)来分析,由简到繁可略分为下列几种模式:
(一)单一档案:exe (document + reader)
这类型通常是一个编译成.exe的执行档,内容与阅读器是整合在同一个档案,例如前面提到的UDN.COM的互动杂志,就是以flash制做出的单一档案,其档案本身可被复制散布,但其中内容无法复制,适合大量免费发行之用。
(二)通用文件:document ( + reader)
有些文件软件的普及率相当高,除了text、html之外,MS Word的doc文件、Adobe的PDF文件都具有这样的特性。doc及PDF在出版时往往只发布单一的文件档,当在读者的计算机开启时,再呼叫已经存在的reader软件去开启。这类的文件通常会直接在文件中设定保护信息,再由reader软件去控制适当的授权范围。
(三)软件阅读器:manager + reader + document
一般提供开启数字文本进行阅读的软件,我们会称之为reader;而reader的进化版则需要加入一些管理的功能。例如Adobe去年才新推出的Adobe Digital Edition,除了可阅读epub这种开放格式电子书外,也加了便利的书架式管理功能。
(四)在线服务型:server + manager + document
前述三种模式,基本上都可只在单机上运作,在单机上运作的问题在于读者取得服务更新不易,而发行商要进行版权管理的难度变高、弹性降低。在线服务型的版权管理则可解决上述的问题。
以UDN数位阅读网(reading.udn.com)的运作模式为例,消费者透过网络书店购买电子书后,消费者拥有的电子书适当权限即被加到消费者个人化的数字书房中,消费者用Adobe Reader打开电子书进行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在不侵犯消费者其它隐私的前提下,伺服端会记录IP、开启时间及开启次数等数据,以稽核该消费者的使用是否在合法授权范围内,一旦有不当使用或其它情况,可直接在服务器端动态调整其取得的授权范围。
(五)硬件阅读器:device + document + manager + server
手持式阅读器是个谈论多年的概念,也陆续有些成品出现,如几年前朱邦复先生的中文电书、日本的Sony Reader,以及很近的Amazon Kindle。手持式阅读器在消费者端考虑的当然是可携的便利性,但对数字出版商来说,透过手持式阅读器这样的专用型硬件,可以在版权保护上达到较高的等级,这个考虑反而是更重要。
比较明显的案例是iPod MP3随身听,搭配iTunes音乐管理软件,再连接在线音乐的销售,虽然这例子是音乐,但数字出版商总是想方设法要依循这个成功模式,复制到数字阅读产业来。
二、版权管理与商业模式的实际应用
若将版权管理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大概指的是数字出版品档案与内容本身的版权保护,而外篇则是管理消费行为中取得的授权范围,亦即在文首提到的,买电子书其实是购买「数字阅读的服务」。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数字发行目的,读者取得的数字阅读服务内容也不同,版权管理的实际应用当然也跟着有所不同。
(一)阶层式版权管理:
企业、政府或机构内部,通常存在着阶层式组织,也就是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或参与不同任务的人,对特定文件有不同的存取阅读权限。这类型的版权管理很为复杂,通常采取中介层的授权策略(policies)来管理,每个授权策略(policy)中会针对特定人员或群组制定相关权限。
(二)开放式版权管理:
非营利单位、政府对外发布公开文件或是商业公司的营销动作,这类数字出版品的发布,原则上希望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取阅,在取得阅读上没有任何门坎。但是,必须对出版品的内容本身防止非法修改,很好能以数字签章的方式对出版品做签名的动作,以证明出版品的确来自特定单位。
这种情况,版权管理是对出版品限定,对阅读者开放,每位阅读者都是昵名的读者。
(三)网络书店式版权管理:
相对于阶层式版权管理会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权限,网络电子书店卖出的每一本电子书或电子杂志,都给消费者相同的权限;相对于开放式版权管理每位读者都是昵名的读者,网络电子书店卖出的每一本电子书或每一本电子杂志都需要识别消费者的身份,以证明其确实已购买了此书,拥有适当的授权。
每位消费者可能购买了不同数量的电子书,但已购买的电子书,每位消费者都拥有相同的权利。
(四)图书馆式版权管理:
前述三种版权管理,不论有否花钱取得,读者基本上是拥有了该本电子书。但图书馆采购的电子书情况有所不同──图书馆购买电子书,图书馆的读者借阅电子书,读者只在一定期限内拥有阅读的权限。
图书馆的版权管理因应各馆的环境差异,通常会有下述几种方式:
1. 以图书馆实体馆区为范围,采取限制特定IP区段的计算机方可存取阅读。
2. 利用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账号,在登入图书馆网站后,透过图书馆的proxy server间接存取阅读。
3. 图书馆取得数字出版商的在线同时阅读人数授权,每本电子书在同一时间只能有固定授权数可被借阅。如同实体世界,采购几本书,同一时间就只有那几本书能被借出,待有人归还后,下一个人才能再借阅。
伍、结语
数字阅读并不是把纸张换成了屏幕这样单纯。内容商在未来,会逐渐需要针对数字出版的特征进行内容企划及作业流程的调整;消费者在购买数字出版品时需要一点时间说服自己,不再取得一个可以拿在手上有重量的印刷品,对于这样无重量的空虚,要转换以体验经济的认知来接受它。
在出版社与读者之间、在内容商与消费者之间,数字世界也需要一个通路角色,只是这个角色不是中盘商也不是书店,而是以数字出版的发行与销售为核心,将数字版权管理融入其中,能充分符合各种企业或组织需求的数字阅读业者。(作者:周帏达)
tryptizol 25 mg
go tryptizol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