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学点怎能一撤了之
中国教育报:
笔者近日走访了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一些山村,发现有的教学点被撤并后,对孩子和家长的影响很大。
曹家村的汪春玉老人,自2007年开始,每个星期到长溪小学借宿陪大孙子读书,至今已近5个年头,是名副其实的“陪读奶奶”。说起陪读,她接连叹息:“村里的教学点2002年就撤了,以前孩子不出村就能读到三年级,大人根本没有必要吃陪读的苦头。”这个学期,她的小孙子读二年级,大孙子读四年级,反复衡量之后,汪春玉决定到镇上租房子陪读。“家里的农活老伴根本忙不过来,我在这里只是给孙子洗衣煮饭,闲得慌,可没办法啊!”
笔者了解到,曹家村50多户人家,每年都有几户搬出大山。问及他们搬家的原因,他们说,山里的茶叶资源丰富,每年收入还可以,但“为了孩子读书方便,后搬不如先搬”。
目前,赋春镇还有11个教学点,都是一师一校,一个老师兼教几个班级的所有科目。其中临近退休的老师7人,代课老师两人,退休后继续任教的老师两人。
呈坑教学点停办了好些年,今年上半年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再次恢复。张梅英老师说:“春节之后,村主任到家里找了我几次,我是被他的诚心感动才来的。一个月700块钱的代课工资,我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坚持多久。”令她感到欣慰的是,以前村里老人用电动三轮车搭个塑料棚,就成了接送孩子上学的工具,很不安全。现在教学点恢复后,孩子们上学终于方便了。
在城镇化日益推进的今天,乡村里不少人进城务工,有的直接搬到城镇,说起山村教学点,有人觉得可以一撤了之,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让孩子就近上学是项民生工程,要让山村里的孩子就近上学,我们应当对教学点多一些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