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水园:批发式微 创意难救

北京图书市场外景/图片来源北京图书市场网
业界人士习惯将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交易市场简称为“甜水园”。 与深圳“八卦岭”、长沙“定王台”一样,北京“甜水园”其实只是一种符号。2008年,“甜水园”15岁了。
如今,在一番改头换面之后,它又悄然改名了——北京图书市场,并罩上了“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这一时尚、光鲜的头衔。但即便改变名头,也无法改变图书批发市场式微的命运。
商家频流 营盘不铁
2008北京图书订货会后不久,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大门正对面的汉江泓酒家悄然被两家小快餐店取代。汉江泓曾接待过不少书业人士,其贵宾卡会员中有不少都是做书或卖书的。2007年,汉江泓的生意已极为冷清,即便在订货会期间,该酒家仍难出现客满的现象,前两年宾客满门的盛况不再。这家在北京尚有多处连锁门店的酒家,没有坚持到图书批发市场的周年庆,或许对这家店而言,“甜水园”的“水”已经不“甜 ”了。
在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一楼,为某出版社做经管书批销代理的小马比汉江泓撤得更早,2007年6月,她就为自己谋了另一份生路。“没什么前途”,她说。小马在甜水园与另一家批销商“拼摊”,去年,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大力清查不符合市场规范的合租商家,面对更多租金和税务问题,经营情况“一般”的小马干脆把自己的出版社客户让给了合租伙伴,撤了。
小马的撤退并非孤例。“这儿的商户更换挺快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经营部经理张红英说,“我们隔壁的刚关门,不过很快就会有人进来了。”
商家频繁更换,部分商户追求短期赢利不顾市场规则,但这并不是令北京图书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司建东很头疼的问题,他还有不少火烧眉毛的烦心事儿。
譬如,北京发行集团旗下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的免费班车已经招摇地停在了进出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的主要路口——众所周知,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虽然位置有些偏远,但那儿可是北京发行集团的大手笔,品种规模、硬件配套、交易环境,都是建于15年前的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无法望其项背的。
譬如,同在朝阳区的“中华和谐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另一处民营性质的图书批发市场也已启动,并打出了“北京市很大的特价书交易中心”的旗号。虽然其定位于古旧书和特价书,与甜水园综合性图书批发交易平台的定位有些偏差,但其专业性对甜水园仍有一定的冲击;更何况,对方也声称自己归属“创意产业”。此外,位于丰台区白盆窑的图书物流中心,发展速度很快,也很“可怕”。
又譬如,有些资深商户,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已开始逐渐外迁,对批发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小。大客户开始流失,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已在外建起20亩的业务基地就是一例。
“现在的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司建东坦言。
光辉岁月十余载
对书业人士而言,甜水园确实曾充满生趣,至今犹有外地人士进京后,会“到甜水园看看”,尽管“怅然若失”,仍不舍牵挂。
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新华书店图书批销中心面世,业界通常简称为明光村图批市场,经营者以北京市新华书店为主,同时聚拢了一批小型民营批发店。据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北方一部的李俊回忆,明光村批发市场不仅辐射北京市区,还辐射外地,甚至包括福建等“遥远”的省份。
随后,新华书店总店在北京西城区马尾沟也开设了一家图书批销中心。这家批销中心有各地人民出版社的各种品牌学术书。李俊还记得当时出版社做了一次调研,发现海淀区大学学术书店的不少书都是从总店批销的。
“这两处批发市场当年都有一段光辉的日子,在全国的批发市场中规模也是数一数二的。”李俊将批发市场形象地比喻为上游供货商的“蓄水池”,在没有网络平台、主要靠订货会交易的时代,批发市场要品种有品种,要数量有数量,“蓄水池”满足了大多数下游零售商。
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正是在这种占尽先机、充满生趣的时刻出场的。1993年5月11日,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成立于朝阳区金台路一段新建后暂时闲置的公路边,故称“金台路市场”。金台路市场扶摇直上,很快与长沙黄泥街、武汉武胜路、西安东六路并称为“四大书刊批发市场”;1997年,迁入甜水园北里一栋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厦,驻扎至今。
司建东介绍,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的辉煌期是从1993年到2002年,虽然仅有130多家商户,但市场竞争不激烈、成本低,“商户们进来就能赚钱”。很初,100余家商户年度交易总码洋约为4000万元;2007年个别教辅类图书公司营业额已达2亿元,年营业额达到6000万元的也有好几家,图批市场总交易码洋“不低于10亿元”。
这个“蓄水池”中有一些稳定的老商户,与甜水园一起度过了生机盎然的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甜水园门市就是其中之一。人文社发行部主任李春凯表示,甜水园门市销售量一直比较稳定,年交易码洋能达到500多万元,虽然门市面积不大,但全品种陈列,多年来是人文社北京区域市场发行渠道的重要补充,甚至辐射全国。
作为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内颇有名气的少儿图书批销商,北京同盟浙少图书销售中心也走过了15年的时光。销售中心经理杨薇介绍,同盟浙少的下游分销商,除了传统书店、童书网站,已经延伸到了超市,甚至还与马来西亚等南亚国家分销商建立了联系。
1998年6月,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入驻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在这里,鹏飞一力做得风生水起,从为客户提供配送上门服务开始,目前已成为批发市场内规模很大的商户之一。据公司董事长贺鹏飞透露,鹏飞一力已在北京市郊租了20亩地作为库房。
……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十多年来,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累计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甜水园成为这十多年来书业无法忽略的印记之一。
前度刘郎,往事难追。进入新世纪,在总店批销中心开始萎缩、图书批发市场退场(如,2007年年底,明光村图书批发市场也正式结束,与出版社结货后,搬至台湖)的背景下,走过了15载,曾经的图书批发京城老大“甜水园”不得不开始寻求转身。这个转身,该转向何方?又该如何转?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头衔下,在图书批销模式已然变化的情况下,图书批发市场该如何创新自己的未来?除了图书、期刊,在这片主打“文化创意”概念的市场,还能整合哪些文化创意产品?
2003-2004年,甜水园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内的商户们进入了经营较为困难的时期。“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了,零售店与出版社沟通更便利,图书本身也发生着变化,比如电子书的兴起,都对我们传统书业有很大的影响”,司建东介绍说,而此时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内部折扣战更为杂乱。为了规范市场管理,2006年5月,甜水园图书批发交易市场选出商户代表成立了行业自律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阻止无序折扣。与此同时,根据《关于规范有形市场的若干要求》,甜水园图书批发交易市场由北京市丰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环宇宏基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于2006年3月3日正式注册为北京图书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成为公司企业法人。
书业专家、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分析说,上世纪90年代各地兴建的图书批发市场,是政府部门推进甚至直接管理的集纳民营二级批发商的场所。这种政府办、市场小、商人进场交易的方式,在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领域首先兴起。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搞活流通、搞活经济,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图书市场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交易方式在某些方面也落伍了,有些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试想哪有名牌产品进批发市场的?蔬菜都直营定点销售了。”
孙庆国认为,图书批发归市进场是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与规范,但众多小商贩经营相同产品的模式不应是批发商的经营模式,因为小商贩既满足不了上游生产者(出版社)的需要,也不能服务于下游大量零售店的需要。一个大市场,众多小商贩或许应该搞零售,然而见到许多那种人声嘈杂、灰土扬尘、满地废纸的交易场面,人们会下意识地联想到“盗版”,开价一定要“打折”。
所以,孙庆国提出,图书是成熟的大宗产品,应该退出杂乱的批发市场。漂亮的零售书店不断出现,连锁经营的先进经营方式、网上书店都已进入我们的生活时,“批发市场也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
但李春凯认为,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中盘,图书批发市场作为一种过渡,还会长期存在,“作用也会很大”。司建东也直言,从长远来看,批发市场这种模式一定会被取代,但三到五年内,“业态还不会发生变化”。
那么,作为一种过渡性存在,图书批发市场如何生存?如何转向?杨薇表示,目前零售额已占批发市场总交易额的20%-25%,“也许零售是一个方向”。据了解,现今的北京图书市场的未来规划中,已有延长营业时间、吸引零售读者购书的环节。李俊也认为,当前的北京图书市场市场应该做好客户管理,不再等客上门,开辟更多分销渠道,譬如给“7-11”一类的连锁店供货,“可能是一个方向”。(本报记者陈刚、武慧芳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