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多功能集成化学习共同体
专访淄川区实验小学杨东生老师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教师队伍应当奋勇当先。英特尔倡导的“一对一综合课例”作为由中央电教馆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的子项目之一,收到全国众多学校的优秀作品参赛,并严格评选出获奖作品16件。
山东省淄川区实验小学的杨东生老师凭借《〈可贵的沉默〉单元计划》综合课例夺取大赛一等奖。日前,记者就“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采访了杨老师。
对于获奖,杨东生显得有些兴奋。他说,《〈可贵的沉默〉单元计划》综合课例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首先是专家、评委对我和孩子们的肯定和鼓励。“如果说它有什么可取之处,我认为它很大的亮点就在于:孩子们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能够更有兴趣地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对学习主题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创新。”

《可贵的沉默》一课的主要意义在于整理出“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对方过生日时的不同表现,逐步将学生引入“如何懂得感恩与回报?”的问题探讨中。在杨老师课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在线学习工具探究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利用在线调查工具进行话题调查和投票;小组合作使用高级思维工具完成具体感恩问题的讨论,用电子邮件向朋友倾诉感恩问题并评价。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让学生把抽象的“感恩”概念转化为形象思维,进而升华为“回报”的实际行动,让父母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爱。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激起了情感的共振,分享了成长的乐趣,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杨东生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有着自己的理解。“这是还原学习本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是对教与学方式的有效创新,又是对信息技术与新教育模式的有效整合,方便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变成了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使教材、学习计划、量规、教育资源等学习内容和评价、虚拟实验、真实体验等众多功能集成化并彼此连接,形成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学习共同体,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很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它改变了学校通过机房等传统途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方式,通过方便易用的终端设备和低辐射的高速网络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英特尔的副总裁托马斯曾经用一段话概括了这一创新模式为学生带来的变化,他说:“学生的创造性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会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里面。学生们能够把笔记本里的网络社区、论坛、学习软件、思路笔记、创新的想法、动画等带在身边,也可以带入到历史教室或地理教室,把这些知识和教学内容连在一起。甚至也能够带回家或去图书馆,这样,当一些很好的思路和一些创新的想法在学生的脑海里闪现时,他们就可以及时地做一些笔记并能够实时的与别人进行沟通。”



而对于教师而言,杨东生则认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消除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有助于提升职业幸福感。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学”,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平台,实现了学生和世界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了“孩子与世界齐步走”,这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鲜感和成就感。其次,它满足了学生日新月异的资源需求和个性化需要,而不再仅仅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它解决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供求矛盾。再次,它使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使教学过程处处充满新奇,让教学境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
在杨东生看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也为家长提供了广阔的家庭教育空间。它不仅不是家长们所顾虑的孩子“上网成瘾”,反而是他们的得力助手,帮助家长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孩子们对笔记本的使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笔记本为孩子搭建了一个成长和成才的良好平台,孩子们通过网络轻而易举地获取所需信息,延伸了家庭教育的空间,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反应背后的实质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已是当前实现泛在学习、高效学习的良好方式,已经成为学生形成21世纪技能的良好途径,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要求。”杨东生如是说。
但“技术本身不会带来教学奇迹”。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在于技术运用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以终为始”,积极实现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变化,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技术和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新模式,逐步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在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起点能力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目前的信息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以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教师要考虑自身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深度,是否具备了所需素养和对技术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