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校园通大会    第二届校园通大会   第三届校园通大会  校园之星官方新浪微博    校园之星总经理腾讯微博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AI助教机

株洲书城:仅2成店面卖书,且大多卖教辅书



▲现在的株洲书城内有八成店面不卖书,这让许多对书城怀有感情的市民感到失落 记者 汪成摄  

  

    株洲晚报记者 赵孟 



    在看这篇文章前,请您先回答两个问题:



    1,书城、网络书店、电子书,您一般是在哪里买书? 2,您多久没买书了?



    今年初,株洲书城里又有三家实体书店改行或退出。书城里的书店数量已从2003年的100家左右,减少到现在的35家,仅约占总店面数的两成。而这些留下来的书店里,又有超过一半被教辅书籍占据。在许多人看来,这个作为株洲人“精神文化消费首选场所”的株洲书城,已经开始名存实亡。



    科技产品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固然是书城衰落的原因,但市场规划的模糊和管理的粗放,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书城“变异”的速度。



    逐年消失的书店



    石峰区的刘小陆已经近一年时间没去过书城,但提起来,还记得“有几家有品位的书店”。上周他去书城想故地重游,却惊讶地发现,二层那家他常去的怡园书店已经消失了,门楣上挂起了“节奏琴行”的牌子。“这里做社科文学类书籍的并不多,现在更少了。”说到书城的现状,刘小陆感慨良多。而差不多同时消失的,还有临近的佳佳书店,虽然门店的牌子仍在,但店面里已经摆上的精品饰物。



    位于株洲市中心钟鼓岭商业步行街的株洲书城,原本是一栋烂尾楼。几经周折后,产权所有者为房产局和几个私人老板。2003年株洲邦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接手,与业主签订15年的租赁合同,将其包装改造为现在的株洲书城。按当初的计划,这里要“打造株洲标志性的品牌文化市场”。而现在,书城的管理方、株洲邦格物业有限公司经理熊一舒介绍,两层门面里只剩下35家书店了。



    能像怡园书店那样被人记住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书店,已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不断膨胀的市场中。去年7月开业的Kim精品店,老板张凌云告诉记者,之前这里是一家书店,但当记者询问书店的名字时,他表示“早已经记不得了”。



    目前可以获知名字的三家已经消失的书店,之前经营的都是社科类书籍,“做正版难,做社科类的正版书籍更难。”前怡园书店老板谢美华说。



    书城里的“非书店”,除了精品店,还有文体器材店、手机数码店、音像制品店,五花八门。有人曾拿株洲书城与南大门对比调侃,称其快变成了株洲的“北大门”了。



    经营业态的失控



    株洲书城之前的位置,在现今中心广场家润多这里。作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市场,书城曾有过短暂的辉煌。



    那是上世纪90年代,网络还没有多少人使用,MP3、MP这类阅读视听工具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那时候我们经常开到半夜,晚上十点多还要送货到火车站。”作为首批入驻株洲书城的商户,谢美华很怀念那段岁月。



    但株洲书城这个由个体户自发组织经营形成的图书市场,从很开始在规划上就显得定位模糊,“你想卖什么书就卖,没有人管。”一位当年的经营者回忆。



    2003年,书城搬迁至钟鼓岭。当时的招商情况还算理想,“光书店就进来100多家,”熊一舒说,开业那天,管理方还请了汪涵来签名售书,“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一点空间就被人占了。”



    按照当时的规划,书城共有170多个门面,一层和二层的120个门店全部专营图书,三层则经营影像制品,“都是和文化有关的”,着力要打造“精神文化消费的首选场所”。



    书城规划的布局维持不到一年时间,就出现了变化。许多商户是新手,对经营图书缺乏经验,“甚至有人连到哪里进书都不知道。”熊一舒说,市场方为此还专门印制了经营指导的册子发给商户。



    渐渐地,原本经营图书的商户,有的改行做起了精品店。“来买书的学生多,他们肯定对这些小饰品感兴趣。”一家精品店的老板说。而后,更多经营图书的老板开始效仿,书店不断减少,各类精品店逐渐增多。



    书城的没落,让不少老商户感到忧心,“如果能够对进驻门槛和经营类别做些限制,也许书城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一些商户建议。



    但公司与商户签订的是经营权合同,不同于别的专业市场,对商户的进货渠道、经营方式,都无权强制要求。“我们很多是建议,但没有办法要求他们做什么。”说道管理的难处,熊一舒也感到无奈。



    书城何去何从?



    近年来,随着各种考试热的兴起,更多的教辅书籍店面取代了社科类书店。“每年都有几家书店消失。”熊一舒介绍,如今,三层共168家门面的株洲书城,仅有35家仍坚守在图书市场,但其中超过一半的书店,堆满了各种教辅书籍。



    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固然是株洲书城没落的原因,但在许多经营者看来,关键的原因则是新技术的冲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



    实际上,书城刚搬迁过来时,新技术的冲击就已现端倪。2004年和2005年正是MP3、MP4等视听阅读工具很火爆的时期,“年轻人点一下鼠标就能看的书,为什么还要跑到市场上来找呢?”谢美华隐约感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



    “实体书店的版图正逐步被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物吞噬。”作为很早进入株洲图书市场的经营者,芸香阁书店老板漆文尧对书城的现状有自己的看法,从长远来看,不管传统书店的“战术”如何,都抵挡不住新的趋势。



    “现在还有几个人静下心来读书呢?”郭锡民说,他从事书刊专营店有七八年,而近几年购书的人群和初期有明显不同,尤其一些文学类书籍,要不是一些爱读书的中学生在支撑,就真的只能蒙灰了。



    而且一些商户并不是直接和投资方签订合同,是通过转租的形式进驻。随着近年物价的上涨,租金也逐年上调。不少仍在坚持的小书店,已开始萌生退意。“如果有机会做别的,我会毫不犹豫的离开。”郭锡民说。



    但对市场方来说,很大的担忧则是,6年后合同到期,到时株洲书城该何去何从?“这是块黄金地段,却不产黄金。”熊一舒说,到时候产权方如果不再续约,或者涨租,都将让株洲书城的前景充满变数。 




 


 

版权所有: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008号 京B2-20180669 | 工商备案[104492901] | 京ICP备12004309号-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