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正面思考
在组织中培养、调动、激发和聚集正面思考的力量,是迎接冬天时很核心的胜负手
上期杂志的社论是《奥运之后,迎接冬天》,有读者打电话来表示赞同,并吐露了各自的烦恼。现在他们很担忧的不是冬天什么时候到来,而是怎么把过冬的意识传达给自己的同事们。尤其是一些企业领导者形容到:一方面自己忧心忡忡,每天忙着找银行跑贷款,找大客户亲自做销售,找政府疏通从海关、税务、土地到质检、配额、环保等各方面的关节,公司战略、营销战略、产品战略、财务安全、技术改造、人力资源等样样都要基于“过冬”而重新思考,在开源和节流上费尽心思,好像回到很初创业的时候要没日没夜地苦干;另一方面,却又必须继续保持成功人士胸有成竹、举重若轻的风度,面对下属,总是得把公司现在和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轻描淡写,摆出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架势。
我理解他们的苦恼——企业都没有任正非、王石、马云做的那么大那么成功,所以也不敢像这些商业领袖那样给员工写信,公开宣布企业面临的险境,用“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没有任何伟大企业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而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伟大企业,正因为它们从不因挫折而气馁,它们将挫折作为激发斗志的契机,从而使每一次的挫折甚至失误变成了一种财富”这样的语句激励同仁,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很多领导者担心的是,如果员工们知道企业面临朝不保夕的困境,如果不能勒紧腰带、挑灯夜战,就有可能在这个冬天倒下,他们会人心浮动,纷纷逃离。毕竟现在大家日子过的都不容易,吃米吃肉都涨了,股票惨遭腰斩,车要烧油、孩子要上学、还要供楼,哪里能够与公司一起朝着九死一生的前途赴汤蹈火?
“这绝不是个案。”一位在上海某知名民企担任公关总监的读者说,“看着你们媒体都在打预防针,我们心里着急;可看看公司内部,心里就更着急。一些中层干部混混噩噩,得过且过,根本不知奋起;另一些干部在给自己找后路,上班也是应付差事。整个公司一半是一潭死水,一半是人心惶惶。冬天还没有来,我们可能就要伤风感冒大病一场了。”
正面思考的力量——是的,现在我们很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力量。组织内没有这种力量,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再造……一切为了迎接冬天而进行的工作都是白搭,就像本期刊登的TCL董事长李东生专访文章中所说:“意识到需要调整是一回事,而你有没有这种执行力,整个系统是不是能够及时调整到位,这才是很关键的。讲的直白一点,再迟钝的主管,市场都这么评价了,你也不会听不进去,现在很多问题不在于没有意识到,而是你有没有非常好的、可行的计划,尤其是非常强的执行力,能快速执行到位,这才是很重要的。”
执行力来自于严格细致的制度,来自于一个自动化的流程,更来自于组织成员的能动性,因为组织行为和任务是由人来“执行”的。不要相信什么所谓的“职业素质”,每个人的情绪都会对他的工作表现、创造力、团队协作和领导力产生影响。而人们并非处于情感的孤岛上,他们会将其各种情感和情绪带到工作中,并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员工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表现,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业绩——情绪会像病毒一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但企业领导者的麻烦在于,人又是很为难测的,人心之间,有着世界上很遥远的距离。所以,在组织中培养、调动、激发和聚集正面思考的力量,是迎接冬天时很核心的胜负手。
我不想谈论怎么样做到这一点,有关如何让员工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的管理学书籍汗牛充栋。在冬天来临之际,企业进行一次重生式的“人心激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正当其时。有学者统计说,85%的公司,员工工作6个月后士气就会急剧下降,而且其后仍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恶化,换言之,各种负面思考就滋生出来。如果在安安稳稳挣大钱的时候,领导者和员工在利润和福利面前都可以相安无事,激活不激活干系似乎不大;但而今的形势要企业再勒紧腰带了,要员工再去拼命了,每个人都必须要说“是”或者“不”了。生死时刻并不一定就是坏事,领导者可以心无旁骛,他所能做和要做的,不过是坦然直面一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