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并非只有教辅
很近,两则热门的教育新闻相映成趣。一则是“利空”消息:“世界阅读日”前夕,一项调查显示,上海超过70%的中学生一年中阅读的课外书籍不到10本,很多人的读物只是漫画和杂志,而5.94%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另一则看上去却像是“利好”:为减轻学生教辅材料负担,多部门加强中小学教辅价格监管,今秋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有望减半。
两相对比,折射出来的是中小学生读书的错位大量的课外时间被教辅书占领,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经典书目却无暇涉猎,头脑里除了题目、分数,基本没想法。
学生又被称为“读书郎”,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集中精力于学科学习、通过课外教辅书的辅助训练来提高成绩,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学生读的书仅限于课本、教辅,视野仅局限于补课和学习,必定“营养不全”。教辅书过滥之害,绝非仅加重经济负担,更根本的是加重课业负担,同类教辅反复机械训练,把学生变成操练应试技能的机器。
究其原因,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阅读似乎变得很功利,部分家长和老师往往怕学生看“闲书”会心散,影响学业,甚至连名著都予以限制。同时,尽管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开出一些书目,让学生阅读,但孩子们似乎更喜欢看一些网络的快餐和泡沫式的文字,这也让人担忧。
“在孩子的书包里装一本轻便的课外书,但千万不要放漫画之类的书,他作业完成时可以看。”一位老师这样说,经典著作的阅读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漫画和快餐文字所不能提供的。“阅读与学业并不矛盾”,中学阶段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段,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摒除急功近利阅读的心态,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业负担,以一种坚定,一份勇气,一股韧劲坚持经典的阅读。
只要用心了,任何一本优秀的课外阅读,都可有所“悟”。一位语文老师就说,现在不少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一味要求孩子去买那些“看了能提高写作的书”,这样孩子是写不好作文的。
“由写作、阅读、文言文等构成的语文是个整体,无法割裂,更不能急功近利。”这位老师说,语文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科,为此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语感意识。语文不是快餐和速食,不会一吃下去就饱了,语感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
“鲁迅就说过,阅读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集过不同种类的花,才能酿出好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我支持孩子读各种类别的书,同时放下功利心,去享受它们。”
多读教辅书来提高成绩、达成升学目标,这种功利化之书与读书的初衷背道而驰。“世界阅读日”倡导书香生活,目的就一个,让读书陶冶性情,完善人格,让人有文化、有修养地生活。对学生来说,读书之乐应在于求知、开阔心胸、培养志趣。因此,减轻教辅书之负,根本在于精简教辅书目、选择适合孩子的题目,以腾出更多时间,方便孩子从更多经典书目中获得优质“营养”。
tryptizol 25 mg
go tryptizol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