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师的书包中只剩下教参
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教师纷纷购买教学参考图书,很多教师把目光集中在有现成教案的教参类图书上,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情……
近日读商友敬的一篇文章《教师的书包能鼓起来吗?》,他说,教师不读书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大顽症。他总结出目前教师不读书的三大原因:一是没有时间读,二是没有必要读,三是没有兴趣读。很令我震撼的是第二条。文中说,教材、教参是现成的,教辅是选好的,把这点东西塞到孩子的小脑袋里就不错了——实在不行,标准答案在手什么也不怕,多读课外的书反而把心读乱了,对教学没有什么用处。
细细想来,商友敬先生描摹的教师对待读书的态度,确实显示了目前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状况。这些只读教材教参的教师,认为一本教参在手,走遍天下无敌手。教参是教师吃饭的饭碗,又怎么会管教改中的“东南西北”风呢?
从现实的情况看,教师的工作确实繁重:改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交不完的工作总结,写不完的教后记。教学的自主性不强,大多人认为看看教参足以应付课堂教学。而且现在教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翔实。你看,教材分析教参上有,教学设计教参上有,课后习题的答案教参上有,连课外拓展的资料教参上也有,可谓一应俱全。教师完全可以不看其他书,就能应付教学。还有一点不容忽视,虽然新课程实行了几年,各种理念“满天飞”,但很终评价教师的还是考试。教师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进行教学,考试成绩年年飘红,又有谁去读教参以外的书呢?于是,教师阅读的热情大为减退,书包中只剩下教参,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是,教参真的是“万金油”吗?凡是有些分析能力的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提出否定的答案。教参是人编的,只要是人,他都会有想不到的地方,写不到的地方。万一学生问你教参上没有的东西,你又如何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有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当学生问你,按照古诗的押韵规则,“人”与“者”是不押韵的。你又如何回答?读过音韵学的老师会告诉他,“者”是古音,在古代念“zha”。这时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会被老师深厚的学养倾倒。假如学生问的这个问题,教参上没写,你又没有读过音韵学,如何回答呢?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第一朵杏花》,课文的主人公竺可桢是物候学家,教参上一定有注释。假如讲完后,教师问,王安石诗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炼字之精妙众人皆知。这句诗,“绿”字除了炼字精妙之外,还有哪里写得好?学生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接下来教师侃侃而谈,王安石在他的诗中用“绿”象征春天的到来,目前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诗的妙处,还在于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这句诗若写成“春风又绿江北岸”就不恰当了。因为在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变化,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的《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然“胡沙”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大也是事实。以上所讲的这些东西,教参上又会有吗?
教参上的内容是外化于教师的,教学中的取舍,要以教师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知识背景单薄的教师,又如何把教参上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呢。教师即使在课堂上讲得趣味横生,但缺少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留下的只能是表面上的浮华。至于在课堂上指点江山,挥洒自如,只能是笑谈。只有在讲台上的一招一式发自内心的,是自我厚实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教师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才是学生难忘的。
还是举一个于漪老师考证《木兰诗》中“东南西北”的例子吧。于漪老师在她的《我和语文教学》中说:“《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何时出征要买鞍鞯辔头,这些情况史书上语焉不详,赖诗歌传写才略知梗概。至于当时市制,不一定课上给学生详讲,学生课后若问可以说明。”于漪老师为了讲解《木兰诗》中的“东南西北”,查阅了古代的商业史。这些东西,教参上肯定是没有的。难怪后来的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所选的课文不是来自课本,很多老师由于没有教参的支持,不是望而却步就是名落孙山。而于漪老师却轻松地完成了比赛任务,取得了好成绩。
已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经常告诉他的学生,数学并不枯燥无味,数学好玩。在他的课上,学生确确实实感到了数学好玩。学生们为什么感到了数学好玩?那是大师的博古通今,学识渊博,风趣幽默所带来的。数学在他的讲解下,成了对学生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世界,学生感到了数字背后的无限精彩、无穷奥妙。他们自然沉醉其间,乐而忘返。以上种种都在告诉我们,教师读书很有必要,教师的书包中不能仅仅只有教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儿童,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方法。只读教参,是远远不够的。
书包中不仅仅只有教参的教师,拥有的是他们广泛的阅读生活,是对生活多样化的理解,是对教材独特的处理角度。学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长此下去,自然感到学习好玩,学习对他们就是一件礼物,陶醉其中幸福无比。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
书包中不仅仅只有教参的教师,由于阅读视野的广阔,对新事物、新思想接受会更快,对教学中各种流行思想的鉴别能力更准确,理解能力更强。学习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渗透着他们的感情,活跃着他们的灵魂。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着自我发展,享受着成长,正如庄子在《至乐》中所言:“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为此,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为了考试而摧残学生的现象出现了。因为他们会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真正受益,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一次为了解读苏教版小语教材《很佳路径》一课,深思一天而不得其意,甚是苦恼。下班之后,赶忙来到老师家中求教。老师看到我愁眉不展的窘迫,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拿起课文帮我点拨一番,才豁然开朗。原来此课表现的是一种归纳思维,前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是演绎思维,后一课《人类的老师》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结果的迁移运用。我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说,这些我都学过,为什么在读教材时就看不出来呢?老师的话语重心长:“你水里的鱼还不够多。多了,它们自己就会相互碰撞,学的东西才会发生联系,变成自己的东西。”(江苏省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 张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