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却宽容:“儿女过得好,我们就好!”
尽管儿孙满堂,但是65岁的黄老师和妻子早已习惯了老两口过节。就连每年的春节,年夜饭都是老两口在家静静地吃。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与西班牙的女儿,只能通过电话来传递思念。
黄老师是咸宁学院退休的老师,有一双儿女,儿子和女儿自小就学习优秀。高中毕业后,儿子考上了澳大利亚一所名牌大学,女儿则去了西班牙。参加工作后,儿子一家移居美国,女儿则继续留在西班牙学习深造。
“女儿04年去了西班牙,直到现在,和我们总共只见过四面。 ”黄老师笑着说,“说真的,有时真的很想他们。 ”
孙子已经6岁了,至今也才见过一面。 “明年儿子和媳妇回国呆两个月,可以好好看看孙子了。 ”他一脸期待地说。
女儿14岁时便离家到湖南求学,读高中时,黄老给女儿立下规矩:在外求学以学业为重,除了寒暑假平时不准回家。一次寒假,他到长沙接女儿,刚敲开女儿宿舍门,女儿穿着睡衣一把抱住他,“爸爸,你太狠心了,不要我了。 ”
“其实哪个父母不想孩子呀,但儿女在身边总是带不大……”
虽然儿女们没法陪伴在身边,甚至见上一面都很难。但是黄老很宽容:“儿女有他们自己的事,都很忙,都不容易。只要他们好,我们怎么过都好。 ”
去年底,黄老和妻子在碧桂园买了套别墅。开始享受老年的安宁与逸静。这段时间,黄老还考了驾照,准备买辆小车。“想带着老伴出去走走,反正天南海北都有我的学生,去看看他们。
愧疚但无奈:“希望父母能多一份理解!”
像黄老师这样的“空巢老人”,在如今的咸宁并不鲜见。为了子女更好的明天而放飞他们,只是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鸟儿出笼后的失落来得有点“始料未及”。
10年前,肖静去三亚工作,并在那边成家定了居。
“其时我的父母亲刚刚退休,对于我定居省外的事情还是很支持的。 ”肖静说,那时候的父亲总是告诉自己,他们身子骨还硬朗,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而且,他们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去打拼事业,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实很近我和我父亲通电话的时候,我还是能从他的语气里听出他的失落感。毕竟他们年纪大了,不少毛病也找上身了。身体不好,很希望身边有个亲人在。 ”
肖静很能理解父亲的这份失落,她的内心也充满了愧疚。 “看到身边的朋友和自己的父母同在一个城市生活,经常往来,且能随时关心照顾他们的父母,就非常地羡慕。想到我自己的父母空巢多年,有时候生病了,也不能时常陪在身边,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肖静无奈地说,她丈夫是三亚人,他们的事业和家庭在三亚已经扎了根,如果离开三亚回到咸宁,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发展的前景也根本没法和三亚比。所以未来几年,他们没有回咸宁的打算。
在父亲节这样的日子,肖静由于工作繁忙,也只能给父亲打个电话,传递下问候和思念。
“希望父母理解……”肖静语言有些哽咽。但,这种无奈的“电话情思”,还得继续……
空巢不空心:“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有一位老父亲曾这样向记者感慨:等我老得走不动了,儿女天各一方,谁来搀扶我走完生命很后的一程?
走访中,记者发现,心理状况、健康状况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成了牵绊空巢老人生活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健康状况。慢性疾病使得老人的活动受到限制,这无疑加大了老人对子女或他人的生活依赖,并成为影响他们自理程度、生活质量甚至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空巢老人”而言,很担心的莫过于“生病了没人照顾”。
其次是心理状况。中国人多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思想,而子女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后,老年人会由此产生孤独、寂寞等消极情感,且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
第三是社会适应能力。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闲暇时间多了,而社会接触面和人际交往的范围却缩小了。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对子女的依赖感也就更强。
正是这几个因素,使得“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养老忧虑、情感焦虑的问题。不管你离家多远,有多少要事阻拦你的脚步,你都要记得“自己的家”。父母给了你宽容的爱和理解,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无视他们的失落?
让老人空巢不空心,这是父母的期盼、儿女的心声,社会的责任;让老人空巢不空心,老人们,多一些业余文艺生活,儿女们,更要“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