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促销的本末倒置
买房子送手机,买月饼送手表之类的促销手法,如今在图书销售上也时兴起来了。比如,读者买某出版社很新出版的两本书中的任何一本,即可获得一个序列号,用这个序列号登录某网站,注册成功后即有机会兑换到一张单程国际机票。还有的是读者买一本书就送一包茶叶、一套化妆品什么的。(《解放日报》10月8日)
毫无疑问,这种促销方式的特点是借所赠之物吸引人来买书。而实际上,一些人也确实是冲着赠送的物品而来的。比如,在《一周快乐礼仪》的签售仪式上,作者见到这么多捧场的读者,在演讲中笑着问道:“有多少人是为了赠品来买我的书的呢?”台下许多人刷地举起了手。也难怪,花20元,不但能买到书,还能白得价值180元的资生堂系列化妆品,的确挺吸引人。问题是,书卖出去了,但买书的人是否会读呢?如果书只是为了卖出去,而不是为了让人阅读,这样的出版又有什么意义!此外,赠送180元的礼品为的是卖价值20元的书,这能获利吗?恐怕要赔掉老本!
打开销路,关键还在书本身的质量。质量上乘的图书自然会吸引读者,根本用不着这“买一送一”的法子。不在提高图书的内在品质上下功夫,而把精力花在图书之外,靠赠送礼品这样所谓的“附加值”来打开图书销路,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
这种本末倒置的促销之法,可能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对大众阅读本义的破坏——引导大众阅读向功利化发展。一旦这种高“附加值”的促销法流行起来,那么,一些人购书的目的就不在书而在书外之物了。谁送的礼品丰厚就买谁的书,大众阅读越来越偏离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在书价上涨、阅读载体多元化的当今,书是越来越不好卖了。出版社、图书经销商在营销上大胆策划,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怎样,都应该围绕着书的内在品质做文章。比如,有些出版社就推出了免费的试读本,精选一部分放到网上供人阅读等等,这都是比较可取的促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