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不是图书馆——关于台湾独立书店的经营与思考
想象中的独立书店
提到独立书店(又或称人文书店、小众书店、特色书店),不少爱书人与文艺人士脑中浮起的想象,约莫是老板一派文士,理想满怀,不在乎盈亏;店员(即便只是工读生)对于店内藏书了然于胸,且可以和客人侃侃而谈世界名著;店面不大,隐藏在巷弄之间(或楼上/地下室等店租便宜之处),但却是什么奇怪难找的冷门书居然都有;没有豪华气派的装潢,但是肯定能给人满满的感动;往来无白丁,随便抓住一位客人都可以聊书聊得很尽兴。
近几年,永和的小小书房与淡水的有河Book,堪称很具话题性的独立书店。不少知名艺文人士、大小众媒体、网络部落客纷纷畅言莅临这两家独立书店的愉悦体验。在这个出版长期停滞,实体书店萧条,网络书店崛起的时代,就连大型连锁书店都显得经营困难,中小型连锁书店纷纷缩减门市的时代,竟然还有人敢跳进来开独立书店,而且专攻文学/诗等出版类型的销售,实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台湾依然有对于书籍和阅读充满热情的人;忧的是,独立书店的业绩与经营走向问题。
独立书店,特定生活风格/身分认同者的购书场域
新成立的独立书店,选择远离书店群聚的书街(重庆南路或公馆师大周边),深入市井。虽然,店租可能因此较为便宜,但来客数却因为不具备群聚效应而大打折扣。
新兴独立书店的经营,似乎以书籍主题作为诉求特点,店主各有偏好、想要推广贩卖的书籍类型,像小小的文学,有河Book的诗。
姑且不论其读者群的大小,与读者登门造访所必须支付的机会成本,单就阅读是一种杂食行为来看,以太过局限的书籍主题作为独立书店的核心商品,且还座落在远离书街的地方,其实是经营与销售的重大致命伤。
老字号的独立书店,像唐山、女书店、晶晶、台湾ㄟ店、雅典,和新成立的独立书店很大的分别,在于这些独立书店以「目标读者」的身分认同/生活风格来规划藏书架构。例如唐山的人文社科,女书店的性别/女同志,晶晶的男同志,台湾ㄟ店的专卖与台湾相关书籍,雅典的专卖艺术图书。
这些独立书店并不严格局限自己的店面藏书类型,而是审思,我所开设的这家独立书店,目标读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拥有什么样社经地位?职业收入状况?阅读兴趣?生活型态?购书习惯?再回头寻找合适其目标读者的阅读类型。举例来说,十年前的唐山几乎看不到企管类丛书,如今企管书中偏人文与社会趋势议题的书,也会被收纳,因为读者有需要,且并不违背其人文阅读的经营主旨(商管是很重要的阅读类型,但长年被台湾以艺文/左派主导阅读的潮流给边缘化,甚至污名化)。
我认为,一般人对独立书店很大的迷思,是搞混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定位。想以书店取代图书馆。图书馆有必要搜集天下好书而藏之,即便某一本书二三十年才有人出界一次,图书馆还是会典藏。至于书店,能够大幅陈列专营的书籍类型固然可喜,但若独立书店的店主希望透过陈列一年都都卖不掉一本的超冷门「好」书,突显自己书店的定位、品味、格调,恐怕就搞错独立书店的精神了。
独立书店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完整陈列某一种书籍类型,方便想找某一种类型之书籍的读者,还不如说是为了服务某一种「生活风格」、「身分认同」者的阅读需求所成立的书店。也就是说,独立书店并不仅属于人文范畴,商管、漫画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书店(广义来说,简体书店、二手书店、低价书店、漫画专卖店,也都是独立书店。只要是经营型态与大型连锁书店不同,锁定专门族群提供服阅读相关之产品销售服务)。
独立书店的群聚-互补且降低消费者的购书成本
由于独立书店规模不大,诉求客层较精,来客数较少,很好紧临书街,可靠书街群聚人气增加来客数。另外,也能和其它书店业者互通有无。例如,有读者上门买某一本书我刚好卖完时,可以先向其它书店调拨,以现批方式买回来满足客户需求。若只有自己一家书店,客人买不到书就只能订书,加上地点偏远(取书不意),客人可能放弃订书,并且选择放弃在该店购书的意愿。
绝大多数读者都是杂食性动物,没有人只阅读某一种类型的书,因在在书籍采买上,若不能一次购足,将会严重伤害其重复上门的意愿。
虽然,国外的确有以单一种书籍类型作为独立书店的经营项目,像是旅游书的推理书的,但毕竟是极少数,且出现在欧美等出版先进国,经营上也备感艰辛。即便是阅读发达国家日本,在经营单一书种之独立书店时,也非常小心,像池袋西武百货的Libero书店里,有一家专卖诗的店中店(独立陈列、结帐),也不敢贸然独立店面,而是采开在连锁书店中的特色小店之模式,将营运成本适度转嫁,又透过Liebro的规模聚集读者,才能支撑下来。
此外,独立书店并不代表不卖畅销书,这也是很严重的迷思。精确一点来说,独立书店有自己的畅销书单,而这份书单和连锁书店的畅销书不太一样。之所以能够出现有别于连锁书店的畅销书,可能是独立书店采购慧眼独具,知道自己书店的客人可能会喜欢哪些书,因而在新书问世时大量下单、大堆陈列。再透过独立书店群具同构型消费者的效益,催生出自己的畅销书。
即便是独立书店,也会有自己的畅销书。我还记得当年在唐山打工时,政治学经典《想象的共同体》问世时,店长一次的采购量是50本,且还不断追补书。其热卖程度凌驾连锁书店旗舰店。想要经营独立书店,必须能够在出版书籍中找出属于自己的热卖畅销商品,惊准的推荐给客人,靠这些符合书店性质的好卖书拉高营业额。
服务亲切,懂书不是独立书店的强项
不少人抱怨连锁书店的店员只懂用计算机找书,找不到就请客人订书,非常不懂书,也没有人文气息。反观独立书店的老板/店员,非常懂书,问什么书都能侃侃而谈,实在令人愉悦。
其实,书店做为卖场,客人询问书籍的频率不算高,聘请懂得以很理性化的方式替客人找到书的店员,是很符合经营成本的事情。再者,店员懂书一点都不难训练,只要懂了书店商品陈列架构,又是自己经手上下架的书,就会有印象,客人询问时,多半能够给予亲切的引导。如果书店不提供此项服务,多半和书店的经营定位有关,而和店员是否「很笨」、「不懂书」无关。因此,只要经营者愿意,即便大型连锁书店也可以提供独立书店才有的亲切和「懂书」服务。
复合式经营,创造独特体验的阅读空间
独立书店的店面装潢可以很简陋,但是整个空间、商品陈列、动线,一定要有自己专属的强烈风格,可以勾起目标族群的共鸣的阅读氛围,例如唐山在地下室,且下到地下室时有颇多小众艺文团体的海报文宣,主要推荐书籍全是社科人文读者一定会翻翻的书,但也不会只有社科人文书。
为了创造书店营收,独立书店可以复合式经营或者出租/空间、空间氛围的消费/体验作为辅助,像是古书、二手书买卖,经营网络书店(古书或冷门书可透过网络贩卖,效果非常好),举办活动(签书会、演讲、电影欣赏、朗读、读书会),贩卖饮料餐点等等,刺激客人上门,不买书也能买其它的服务。
说穿了,独立书店其实是靠贩卖特定生活风格(所需之阅读)维生的书店经营型态,并不是书店小小的,老板/店员很懂书、人文气息很重,书店开在楼上/地下室,装潢很简陋,卖的书很冷门,就叫独立书店。若不能认清事实,即便理想再崇高,还是得被迫面对业绩经不起亏损的话,恐怕只有结束营业,或者另觅副业收入以弥补本业亏损,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