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是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阵地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在行政村建立的、向农民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电子音像产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调要认真组织实施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2008年中央1号文件也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省委、省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5627个农家书屋,居全国前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前不久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称赞“江苏农家书屋建设投入大、速度快、质量好,为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带了好头,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为我国东部地区树立了典范。”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阅读是人们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建设农家书屋,倡导农民阅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将现代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好江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农家书屋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据前不久公布的第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农家书屋工程在农村受访者中的满意度为67.5%,其人均6.7次/年的使用频率,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的人均使用频率6.5次/年、社区阅览室人均使用频率6.9次/年基本相当。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56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21元,对读书的需求更为迫切。据省新闻出版局对金湖县5个村的农民阅读情况调查,这5个村共有1766人外出务工,但同时有外来人员 1094人,在8936名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村民占总人口的82.26%,一年中读书4册以上和看光盘4盘以上的共有7033人,占常住人口的78.7%。这个调查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民群众对阅读的需求。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读书的农民比例更高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解决农民群众读书看报难、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措施。在我省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之前,不少地方的行政村已自发建成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在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省已有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我们在调研时,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农家书屋建设得民心、顺民意。以前农闲时间很多农民群众在家呆着没事干,大多靠打扑克、打麻将等来消磨时光,想看看书,查查资料却无处可去,日常生产中出现的种植养殖技术问题,得不到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在农家书屋建到村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书,村民看后掌握了不少的种植养殖知识。小小书屋不仅为农民生产提供了智力支持,还以书正风、以书育人,以前的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旧习俗明显少了,讲文明、崇尚科学、办事守诚信明显多了。有的地方的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的好去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一批依托农家书屋走上致富路的典型,一批从书屋中学习法律知识、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的典型,一批从麻将桌、扑克牌桌前走进书屋读书学习的典型。
总结各地的实践,农家书屋在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中的“六个阵地”作用已初步显现:农民群众学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学习科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的阵地,学习法律知识、建设和谐社会的阵地,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阵地,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阵地,同时还是出版发行单位了解农民对出版物需求的阵地。
又好又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根据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和省领导的要求,“十一五”期末,我省要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质量,努力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农家书屋。
建设好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仅两年多时间,全省还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尚未建立农家书屋。“十一五”后两年,书屋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农家书屋的房屋应充分利用村委会、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设施,不要搞重复建设,不能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增加负担。要把选好书、配好书作为建好农家书屋的关键,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民的阅读需求,选配对农民真正有用的书。要保证书屋建设的质量,不能低于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很低标准,不能为赶进度而降低建设质量。
使用好农家书屋。农家书屋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关键是能否发挥好农家书屋的作用。在有的地方,由于书屋刚刚建成,农民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阅读的氛围还不够浓厚,这就需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农民读书、用书,逐步培养农民朋友的阅读兴趣。在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省新闻出版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部门启动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江苏农民读书节”活动,在不少地方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响应。淮安、南通等地近年来纷纷举办农民读书节,引导农民读书,收到较好效果。已建有农家书屋的地方,要以书屋为阵地,精心组织开展丰富有益的读书、用书活动,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农村,把科学文化和技术带给农民,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朋友了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学文化、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家园。
管理好农家书屋。管理好书屋是确保书屋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选好书屋管理人员,选配有一定文化层次、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同志做管理员。加强对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图书分类、登记、保管和借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管理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做到图书保管、借阅等有章可循,保证图书不被损坏和丢失。要保证必要的开放时间,方便农民借阅。建立出版物更新流转机制,经常征求村民意见,按照农民的需求添好书、换新书,保持农家书屋的长久吸引力。将农家书屋出版物纳入县图书馆总书库进行统一调配,逐步实现县、乡、村图书资源共享。将文化“三下乡”中图书资源纳入农家书屋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下乡图书的效益。
加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程量大。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农民自主管理”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机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农家书屋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的要求,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和扶贫攻坚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以及文明村镇创建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农家书屋建设。完成建设任务的地方,每年还应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农家书屋的维护和出版物的更新。
新闻出版系统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各级新闻出版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组织、宣传、发展改革、教育、科技、民政、财政、农业、计生、文化、司法、供销等各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共享村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基础设施资源,联合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等方式,共建农家书屋,共同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要加强“三农”读物的出版,多出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农村实际,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好作品,满足更多群众依靠科技知识勤劳致富奔小康、提高素质、愉悦生活的需求。要加强农村发行网点建设,方便农村群众购书。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建设形式。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办得规范的农家书屋从事出版物经营,将经营活动取得的收益用于农家书屋的日常维护和出版物更新,增强书屋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落实捐建企业应当享受的税收减免政策、用捐赠人冠名农家书屋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捐助建设农家书屋。有扶贫任务的机关单位、南北挂钩合作单位,应该把援建农家书屋作为重要内容,广泛开展知识援建,帮助农民朋友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