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业界:一个人的出版社也能做出畅销书
10月12日,中国版权代理人、出版经纪人法兰克福高级研修班来到德国书商学院、法兰克福书展公司交流和学习欧洲关于出版策划、制作、版权贸易方面的成熟经验。
职业教育 助推德国书业不断发展
在严谨、务实的德国,培养实践型人才是教育的很终目标,因此,职业培训与高校教育拥有同等重要性。德国书商学院就是一所在职业培训方面享誉欧洲出版界的知名院校。该校教学内容分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部分,此外,还增设专题培训项目,对象分别为高校毕业生和出版从业人员。5年来,德国版权和出版界有近30%的新员工来此培训,有近半数的从业人员来此进修。当被问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应建立相应教育机制时,该校项目经理托马斯说,德国实践证明,对于即将从业和已经就业的人士,职业教育是提高业务素养和开阔工作思路很有效的途径。一个成功的出版人,不仅要学会策划、编辑,还必须精通发行、物流、营销、公关,并应及时学习他国的成熟经验,所以,职业培训对于出版产业起步较晚的国家更是必不可少。
数字技术 为欧洲版权业带来空前挑战
网络的发展将传统书业带进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应对数字技术的挑战,德国议会于2008年9月1日对版权法进行了修订。德国书商学院院长解释说,新的法律虽对网络侵权的形式及网络服务商和内容服务商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约定,但实际操作中,取证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欧洲广大出版商都在抱怨政府立法速度远远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并对欧盟委员会建立全欧数字图书馆的做法提出质疑。
目前,因为网络侵权盗版,有声读物、音像制品的出版商利润已急剧下滑,政府和企业只能通过研发更为有效的数字水印技术和网络侵权品跟踪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数字网络给传统版权经营带来的负面压力。
弱肉强食 德国图书零售趋向寡头垄断
由于网络售书和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德国图书零售市场随之悄然变化。近3年来,德国物流配送中间商、终端销售商由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逐步走向融合。市场上,如DBH等几家零售巨头已基本将市场垄断,而部分中型书店也选择了连锁经营的生存方式。大中型经销商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合纵连横,单一店铺的经营面积也不断增长,导致部分小型书店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迫于经营压力而选择倒闭或改行。这种趋势,是图书物流中间商、终端销售商为缓解利润空间紧缩,争取与出版商建立新的利益平衡机制而做出的努力,同样的情况也在欧洲多个国家出现。
因势利导 一个金牌策划就能支撑一个出版社
在德国,马寇斯出版社是一个传奇,该社只有凯尔先生一人,却持续良好发展至今。在谈到马寇斯的成功经验时,凯尔先生认为,出版社的规模大小绝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小型出版社要发展就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盲目做大,但一定要精。鉴于马寇斯出版社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凯尔当年就选择从强化创意而编辑工作相对简单的绘本出版入手,一年仅做10本新书,但每本都需要别出心裁的创意和丰富的内涵。时至今日,10年前创作的图书仍不断再版,充分说明优秀的内容永远是产品生命的核心,给我国版权代理人、出版经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借助外脑 给中国图书“走出去”支招
培训中,德国上市出版社爱易宝出版公司版权总监贝拉女士以欧洲人的思维,向中国同行分析了怎样帮助我国图书走进西方市场。她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出现引进输出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和宣传。根据她的经验,要打开不同语言和文化国家的图书市场,就必须要邀请目标市场国的翻译家翻译作品,翻译家不但要了解所在国的文化背景,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造诣和素养,这样翻译的图书,才能在目标市场国产生共鸣。而在宣传方面,则要学会制作图书简介,一个好的图书简介,不但要内容简要,还应标注本国主要媒体的评论,同时翻译出15页至30页的样张,加上已输出授权的记录,才能称得上全面和完善。同时,“走出去”切勿先入为主,急功近利,要先明白对方要什么,再考虑自己有什么,盲目推荐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