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略论网络文化的六重融合趋势及应对策略
编者按:中国正以“新型大国关系”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站在更高、更广的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塑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这其中,培育网络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抓手,能够以很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展现中国自信、开放、包容、负责任的文化大国形象。为此,我们需要始终把握网络文化融合的大趋势,着眼长远,引领方向,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设计,传递更多的中国信心,致力于建设相互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网络文化。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文化产品特色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特点。据联合国下属机构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11月25日很新研究显示,全球网民已突破30亿人,互联网使用人数持续稳定增长,2014 年全球增长率为6.6%(发达国家为3.3%,发展中国家为8.7%)。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五年中(2009-2014年)翻了一番,现在有三分之二的网民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数据表明,互联网的数量规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由此也使全球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并与现实空间水乳交融地交互在一起。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也正在出现融合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需要加强研究,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的新变化。
一、网络文化的六重融合趋势
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文化正在呈现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多载体融合、多语言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多领域渗透融合、共同体利益融合等趋势。
(一)网络文化的多载体融合
网络文化正在形成多载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当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以及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技术功能、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趋同的走向。人们感受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多屏的融合,即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电子阅读器屏以及ipad屏的多屏互联互通并趋于无缝覆盖。三网融合带来的多屏交汇,为用户提供了包括文字、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个性化便捷性的服务。
(二)网络文化的多语言融合
由于多少年来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中英语所形成的独特地位,目前网络语言多以英语为主;但随着全球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多语言融合正在成为发展趋势。网上不同语言的翻译服务不断更新,提供了越来越多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渠道和平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地位的提高,中文(主要指汉语)语言学习和信息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文在网上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如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代表的中国图书馆界经过长期争取和不懈努力,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从2006年韩国首尔国际图联大会开始,正式增加中文作为国际图联工作语言,在原有5种(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德文)工作语言的基础上增设了中文同声传译服务,出版了《国际图联大会快报》中文版并在网上提供相关的中文信息,这表明了国际图联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关注与重视,同时也是中国图书馆界在国际图联中居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一个标志。这一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包括中文在内的网络多语言融合的发展态势,有助于网络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三)网络文化的多技术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群体跃进的态势,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物联网作为物物相联、人物相联和人人相联的信息实时共享网络,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的融合,并已经并将与移动互联网、媒体互联网等一起构成未来的互联网。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和提升。大数据是大规模、多元化、即时性、大价值的融合。智能制造则是网络技术、创意设计、工业制造技术的融合。增材制造(3D打印)的发展甚至被誉为打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智能穿戴技术和佩带计算设备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一项创新技术,这一技术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的各项衣着等可佩带设备中,可支持手势、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形成了人机互动的融合,被誉为人的第二张皮肤。2013年以来,以智能眼睛、智能手表等为代表的佩带计算设备正在形成机器适应人的发展的特点,并与移动社区等结合在一起,增加了社交功能,从而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能制造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们展示了多技术融合的精彩纷呈、日新月异的网络第二生存空间的独特魅力。
(四)网络文化的线上线下融合
由于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其与现实空间正在趋向融合;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经将线上与线下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互联网给传统产业无限机会。中国的线下产业,很多都是30年代前改革开放才开始做,而且一直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发展。当我们能够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能力去提升那些线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里的潜力非常大,可能比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这样的后发优势是上天赐给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机会,也是那些在传统产业中有梦想,愿意拥抱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的机会。李彦宏在这里所阐述的观点,正是体现了传统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也体现在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合。以3D打印的美术作品为例:人们通过网络研发出3D复制技术,以捕捉现实艺术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并完美复制美术作品。当人们扫描完一幅画,其笔触和纹理以及涂抹的痕迹等的细节就可以得以再现;3D染料打印机通过打印头来回移动多次,以表现不同的纹理层;在原作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一幅完美的油画以与原作有所不同的全新3D样式再现出来。这样的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交互融合的过程令人称奇。线上线下的融合更突出地表现在全新的“020”商业模式。“020”被认为是新时代的“触电”转型。较之以往的“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020”对比前两者能更好地阐释“无商不电、无电不商”的内涵。这里的两个“0”,即可以互换的线上(online)和线下(offline),体现了线上和线下的双向联动、双向互补和双向协同。在这一全新的零售模式中,电商和店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网上参与产品折扣活动,再到实体店提贷,或在实体店试衣再到网上购物快递,这种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顾客购物的多样选择和方便快捷,并开启了未来商场的可移动化,也为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提供了海量的数据。
(五)网络文化的多领域渗透融合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既是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正在推动社会信息化在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发展,正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生颠覆性的变革。金融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慧城市、全球医疗、全球教育、网络出版、移动阅读、泛在办公、网络问政,如此等等,网络文化已是“上善若水”,“自上而下”地渗透延伸,成为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基因。网络文化日益成为关涉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发展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和全球治理的软力量。
(六)网络文化的利益共同体融合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和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乃至军事和外交等形成了新局面,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互相并联度和依存度大大提升,互相难以区分和切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全球更紧密地联为一体,不仅打破了时空的概念,也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国界和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文化的融合和共同体文化的产生。近年来,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成为全球网络安全追求的新目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共同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同样,全球网络空间作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也存在着倡导平等互信、全球治理、攻防竞合的共同体文化的新要求。
二、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融合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综观网络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人们发现网络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现实文化也带来了挑战和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深与浅问题
有所谓深阅读与浅阅读的争论,但网络阅读同样是阅读、网络阅读也可以是经典阅读则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化推动了阅读的进步和多样化,但需要防止碎片化和浮躁心态的产生。
(二)网络文化的大与小问题
网络文化中的个体虽小,但由于其巨大的溢出效应和信息传播机制,其影响可以胜出大的群体和机构,传播速度和范围可以超过大的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大与小可以互相转化。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依法管理和积极引导。
(三)网络文化多与少的问题
网络文化多以短平快为主,泛在、互动、巨量、全媒体是其特点,这些特点既是网络文化的长处,但也显露出其娱乐化的特征和多少缺乏传世经典和入木三分的功力的不足,需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现实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
(四)网络文化快与慢的问题
网络文化以移动、快速、即时、跨域为特点,较之现实文化,网络文化在信息传播中占有时空的先机,赢得了第一时间和跨界发布传递的优势。这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网络文化,主动及时地回应网上各类关切,发挥文化融合的正能量,规避其负效应。
三、关于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融合的几点思考
融合是网络文化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当结合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充分发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设计、体现中国自信,让日新月异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一)网络文化融合的中国智慧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很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很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然而然地与互联网精神融合,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再网络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中,我们必须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不断汲取营养,用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滋润互联网精神,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烙印的网络文化,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凝聚中国智慧,转变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不竭动力。
(二)网络文化融合的中国设计
新一届中国领导人上任之后,体现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功力。无论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让中国梦与美国梦相同,还是“筑牢周边命运共同体”,让中国拥有和平崛起的周边环境,都是很能体现中华文化和平、包容、共赢美德的中国设计。在网络文化方面,中国可以将孔子学院模式推广到网络上,建立网上孔子学院,让中华文明、中国精神和中国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让网络平台称为郑和下西洋的帆船,传递中国的文明、智慧和友善。
(三)网络文化融合的中国自信
中国自信不仅仅在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已经走出了一条让世界瞩目的成功道路。毛泽东组织起来,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邓小平活跃起来,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解决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的强劲引擎,中国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此,中国有足够的自信在网络文化融合过程中,为世界范围内网络文化的塑造,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信息所)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