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三部曲
2016 年4 月30 日,北京人大附中西学校举办的第四届一对一教学探索西山国际峰会上,马特·哈里斯(Matt Harris)博士发表了题为《教育技术是通往当代教学的桥梁》的演讲。他的演讲使我认识到“互联网+ 教育”的三重境界。
在哈里斯的报告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21 世纪技能”的看法。他认为,21世纪的学习者需要学习三组16种能力。
第一组是基本素养,这些素养将帮助学生完成平时的常规性工作。包括:读写;计算;科学素养;信息和通信技术;财经素养;文化和公民素养。
第二组是职业胜任力,这些胜任力将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非常规的挑战。包括:审辩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
第三组是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将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包括:好奇心;主动性;坚韧;适应能力;领导力;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力。
哈里斯博士认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设备(equipment)层次”,是为学习配备必要的电子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教学网络设备,资源数据库,等等;第二是“活动(activity)层次”,是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些教学设备展开互相激发的活动;第三是“成果(outcome)层级”,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发展。
为了实现“互联网+教育”,首先需要在学校中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数据库。但是,设备和数据库的配备不一定意味着这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仅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条件”,既不是“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这些设备被有效地应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激发的活动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西山学校的成功并不在于他们配备了先进的设备,而是在于他们利用这些设备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如果参考哈里斯先生提出的“21世纪技能”的框架,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展那些帮助学生完成常规性工作的读写、计算等基本素养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几乎一定可以带来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发展那些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非常规性挑战的审辩式思维、问题解决、创造性等职业胜任力方面,在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好奇心、主动性等个性特征方面,仅仅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不一定可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帮助学生获得“21 世纪技能”,尤其是帮助学生获得飞速变化的21 世纪所需要的审辩式思维、创造性、好奇心、主动性等职业胜任个性心理特征,或许还需要更精致的课堂设计。
教育技术应用的“设备、活动、学习成果”三个层次,也是“互联网+ 教育”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人人有电脑,时时可联网”;第二个境界是“活动很丰富,课堂无死角”;第三个境界是“参与有内在动力,表达有独立思考”。两位教师的展示课,在第一和第二境界方面,可以说已经几臻完美,无可挑剔。但是, 在第三境界方面,或许还有更上层楼的空间。例如,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一定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去用英语描述纽约的时代广场,或许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用英语描述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或燕莎购物广场,不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去想象自己对纽约的印象,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去表达自己关于北京或者海淀区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去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独到的想法。在课堂上确实有必要要求学生讲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但是,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讲出那些“不吐不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