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谁在收缩声中悄然扩张
2008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听到太多关于出版业不景气、成本上涨、日子难过的消息,身处其间,冷暖自知。为此,本报曾以《大众出版应时顺变收缩阵线》为题,报道了大众类出版社尤其是文艺社,面对今年的局面,纷纷进行了有利未来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收缩”(详见本报2008年6月20日1版)。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出版社在今年仍有向更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在一片“收缩”声中,悄然扩张。
专业教育类扩张势头明显
在本报今年前9个月刊登的广告中,有数十则与人员招聘有关,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北京中青文图书有限公司等等,纷纷以高薪招聘编辑、部门经理、总编辑或者发行营销总监,从侧面佐证了记者对于“扩张”的判断——至少,在今年各家面临裁员、减薪的压力之下,这些单位较大规模进人的需求显得格外惹眼。
对比上半年,下半年的整体经济环境更不容乐观。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波及中国?已有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加入WTO后的中国,受此影响在所难免。一方面是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今后很可能出现经济低迷,为何还有出版社敢于迈步进入新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被采访者说:“不进则退。尽管面临资金与市场双重挤压,但要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做出更多努力。只要扩张是在综合各种因素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前期又有科学的市场调研与分析,符合科学发展观,就值得去尝试。”就记者的采访、观察可以看到,一些发展平稳、经济实力较好的专业、教育类出版社向大众领域的扩张比较明显,在近年来的激烈竞争中已经搏出一条生路的大型民营公司也有扩张趋势。
早在今年初,记者已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招聘广告,招收青少年出版方面的编辑。该社社长杨西京证实,该社的确在今年上半年成立了一个青少年事业部,主要出版方向包括青春文学、作文等。“我们关注到,青少年板块的增长高于图书的平均增长,虽然这方面的出版很多人在做,但很终是否成功还要看定位和品质。我们希望青少年板块未来能成规模成气候,但目前还在慢慢铺开,试探着前进。我们有一个三年计划,计划分成几个战略组成部分,逐步实施。”
资金的压力在轻工社同样存在,该社在成本控制上做出了极大努力。“我们在内部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厉行节约,效果明显。同时,今年社里的出版情况也不错,数据统计显示,时间过半,回款任务超额过半,出版任务已完成全年的3/4。”除了成立新的编辑部,轻工社在数字出版、数字化经营、数据库建设等领域都有所动作。
另有两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类出版社,都在今年展开了新的巨资投入的项目。其中一家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社正在酝酿一个包括了学前教育产品、家庭教育方案以及家长教育孩子必备的图书、DVD、影视、玩具、教具等产品在内的庞大项目。这是一种变平板教育模式为立体教育模式的巨大改变,也可能是未来教育出版发展的一个趋势。
“收缩”还是“扩张”,在MSN上也能看出很多微妙的变化来。许多小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常常突然在MSN上消失,询问之后才知道,是公司裁员甚至是倒闭了。而有些社却“逆流而上”,时常挂出“招聘”的招牌来,中信出版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信出版社企划副总监周百平介绍说,“我们社今年的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加强了选题策划,事业部主导对每一本书都进行产品形态、出版时间、读者定位、内容设计、营销推广、上架、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程配合;还加强了对渠道的支持,从产品到营销,渠道普遍反应良好。周百平表示,在这样良好的发展形势下,今年中信社的确有人员的扩容。她所在的客户中心企划部就新招聘了五名员工,上半年该社还成立了一个新编辑室——网络定制事业部。而就在记者采访时,中信社又在招聘日文图书编辑。她并不赞同经济低迷出版业就会随之低迷的普遍看法,“经济越萧条,很可能书业越发达。大家迷茫的时候才会想到从书里寻找答案。 ”
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海涛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举例说,至少在SARS和雪灾发生后,出版业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消极影响。九州出版社目前也在“招兵买马”。 “我们的对台出版工作有个构架,要按照这个构架去运转,方向还是要发展规模,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未来,九州出版社还需要各方面的主攻手。“生产力要发展,没有人才是不可能的事情。”作为一家综合类的出版社,九州社希望在基础产品之外,还能打造出一些畅销书。“在社科、学术、大众、生活等领域有实力有想法的编辑,都可以来我们出版社试试身手。”
两家民营公司郑州小樱桃与北京磨铁,今年也都有不同规模的扩张。前者在稳步推进了十年的原创漫画图书、杂志出版后,开始转向动画片,动画片“小樱桃”即将在央视开播。而磨铁公司近年的发展可谓迅猛,人员已经从去年的30多人扩张到了今年的100多人,发行码洋预计年底达到4个亿,由于他们制定了5年内上市的目标,所以在发展上不遗余力。
顺势而动,慎对资金风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扩张,该注意哪些问题?杨西京认为,扩张行为一定得是经过市场调查和论证的结果。“我们不但成立了青少年事业部,在数字化方向上也有扩展。数字化要盈利为时尚早,但绝对不能放弃探索,这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的思考。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在稳固旧有领域的同时,进军新领域是必然的选择。我社目前各项指标按照计划都有望实现,保障了我们的合理扩张。”
上文提到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也透露,他们在项目展开前已经筹划调研了相当长时间,原定几年内会有一亿元左右的投入,考虑到现在的经济形势,将根据新情况做出必要调整。该负责人认为,目前,很多社都在收缩与扩张之间徘徊,在两难中寻求属于自己的出路。
中信社强调,不能为了扩张而扩张。“我们的招聘都是因为业务切实需要,同时,我们也在库存、印数以及其他财务成本上进行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既要增员又要节流,因此,我们的日子比2007年反而更好过一些。”
扩张让市场占有率增加,但由于书店回款慢,追加产品越多风险越大。张海涛考虑从两方面解决问题。
“ 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企改制,对外实现资本化运作,和其他兄弟社实行多种形式的强强联合;二是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内部实行一些如‘员工股份制’ 等方法,将责任心、利益和风险牢牢绑在一起,人才的流动机制让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总之,按照科学发展观,把不利的体制机制都摆出来,看怎么解决好。”
在未来的必要扩张进程中,张国晓认为,金融危机肯定要造成资金进一步紧张,出版业同仁要注意资金风险,防止资金链断裂。他坚持企业的发展不依赖外力,认为扩张前要先练好内功,不能盲目吸收风险投资,所以,“小樱桃”至今没有吸纳主动送上门的风险投资。
今年的困难有目共睹,但出版业并没有停止思考和行动,很多人也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因何扩张,有着各种各样的考量,但这种扩张,无一不是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环境和每个社息息相关,但在大环境中,很重要的还是根据自身实际,把握自己的方向,无论收缩还是扩张,重要的是自己“必须如何”,而不是被动地被环境选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