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渠道订货会会变身吗?
10月,2008北京出版物交流会在京丰宾馆举行。众所周知这是每年一度的民营图书订货会,而与往年的人声鼎沸相比,今年的订货会似乎稍显冷清。上会的第一天,10日上午10点,记者赶到会场时,已经有人陆续离开了会场,离开的人们在谈论着订货会没什么新意,很多公司都没有来等等。
今年的京丰宾馆确实略显寂寞,以往需要保安维持秩序的电梯间如今都可以穿梭自如,很少的几个房间里人头攒动,即使人多也大都是走马观花看几眼,问问折扣,转身离开。
留意今年的参展单位发现很多知名的图书文化公司没有到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书店客户也表达了同样的声音,一些有实力公司都没有到会,如磨铁、新经典、读书人等。当被问及未参展的原因时,普遍反映:“目前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很好,信息流也很顺畅,因此没有参加今年的订货会。”北京世图版权代理公司的吕进经理告诉记者这次会议的含金量不高,但参会费用较高,参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且奥运会后订货会频繁,客户的参与度逐渐降低;加之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渠道,订货会逐渐脱离了交易功能。以上原因都导致了一些参展商的缺席。
而如今参加订货会的图书公司也打着不同的“算盘”。以往图书公司参展主要是把尚未上市的新书拿到展会上来露个脸,在经销商眼前混个面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订单。而如今参展单位更看重利用此次展会与经销商客户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展会上让经销商了解自己下一阶段的选题方向,传达图书信息。湖北海豚传媒发行部的艾钊告诉记者他们此次参展的目的是展示。因为全国各地的客户由于距离和时间的原因很难有机会第一时间看到新书实样,在此次订货会前公司就邀请了全国的客户过来参会?熏他们把这个展会看做难得的产品展示机会。也有图书公司告诉记者每年参加大小的展会对他们来说已成了惯例,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客户体系,而在展会上露面无非是证明公司运转正常,会继续做下去;让客户看到自己和一些后续的产品会增加对公司的信任和信心。另外,这次订货会一些大客户没有到场,绝大多数的经销商更加看重每年1月份的订货会,客户不来图书公司也就缺席,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今通讯发达,出书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很快传达给客户,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传真、网络等工具订货。订货会提供的是展会图书公司和客户见面沟通的机会,而订货的功能似乎在被削弱。也正由此一些有实力的图书公司放弃了此次交流的机会。
订货会上图书公司缺席,特价书却在会场中抢了风头,概括起来特价书有“三多”:
“展位多” 从11层一直转到1层,300多个展位,一些大的出版机构没有现身,而特价书展位颇多,特价书展位在各个楼层都能占到1/2,其中第八层全部是特价书。电梯里,一位山东的书店老板告诉记者:“这次订货会有一半是做特价书的,没啥意思。这订货会啊都快成了特价书市了。”
“海报多” 还没进会场记者就收到了几份宣传单,发单员友好地说:“我们在×层××房间,可以去看一下。”拿在手里端详,“特价专卖”很是抢眼。在展厅门口有两队人马列队欢迎,起初以为是哪家公司的营销活动,拿到手里的宣传册、名片才发现依旧是“特价书”的字样。不禁疑问:这是新书订货会吗?特价书信息还不止于此,宾馆大堂里贴了自制海报:××公司特价图书品类齐全。电梯间里特价书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三面墙上贴着或手写或打印的字条都是关于特价书折扣和房间号的信息。楼道墙上还贴着宣传海报,如提供馆配、特价装备,低至1折。
“折扣多” 特价书的折扣也颇有意思,有的书会直接告诉你2元一本,有的则会告诉你1折、2折,很高折扣不会超过5折。图书涉及门类也不少,礼品书、少儿类、经管类、生活类、励志类应有尽有。特价书参展单位还特意制作了特价目录,和业务员名片订在一起,供参会人员取阅。
不能否认特价书仍有一部分市场,在订货会后一些做特价书的书店甚至都找到了图书公司。在记者采访谈到特价书时一位图书公司的参会人员叫苦不迭。在订货会后,他每天都能接到几个询问特价书的电话,尤其在工作忙时,特价书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在和记者谈话时,他接了一个电话,又一个特价书……
近两年来特价书频频出现在二渠道的订货会上,而一些图书公司缺席,那试想以后的二渠道订货会会不会成为特价书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