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教育?
教育+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教育?
2014年前后,国内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核心慕课平台相继上线后,中国慕课用户规模开始飞速增长。2014年,国内慕课用户仅150万人,2015年增长至575万人,增长速度高达283%;
至2016年10月,国内慕课网站用户规模已突破1000万人。预测至2016年底,国内慕课用户规模将达1105万人。
自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便成为了热词,好像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互联网+”作为前缀。然而很多人心中的“互联网+XX”,就是把线下的业务搬到线上,用互联网工具进行作业而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不能等同吗?
说到互联网+教育,很多人可能认为,早在10年前就层出不穷的“网校”,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体现。中关村互联网+人才学院的学员曾经咨询过这个问题,他说:“6年前我准备高考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就通过网络语音聊天室给全班同学补习功课,我那时也上过某重点中学的网校。现在都说那些线上课堂就是互联网+教育,那这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曾经的“网校”,还有发展到今日的“慕课”,这的确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但如果单单以这种形式的话,充其量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换了个地方上课而已。这不是“互联网+教育”,而仅仅是“教育+互联网”罢了。
真正的“互联网+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新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两者的关系,不是将互联网单纯作为教育工作的武器来“挥砍”,而是当做养分来“融合”和“吸收”。
互联网+教育,不仅是线上授课
如今,线上授课平台百花齐放,用户可以像逛淘宝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自己喜欢的老师、自己方便的时间,我们把这种在线教育平台称为“慕课”。
慕课作为当下很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形态,迎合了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以用户(学生)为中心。慕课可以为每一位有教育需求的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课程和学习计划,做到“人人都有一张不同的课程表”。所以,慕课的确是当下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典型产品。
这仅仅是个很初级的互联网+模式,因为它只停留在教学方式层面,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远程教育网络为桥梁,将线下传统课堂转化为线上定制课程而已,其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没有太大改变。然而若想实现真正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这是远远不足的。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传统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也导致了教育行业的“过度技术化”。美国从2001年就开始推行网络教学,教育网络化程度达到了99%。但据美国教育机构在10年后的调查显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并未得到显著的提升。
互联网+教育,将方向从“工具”转向“人”
由此可见,互联网+教育,并不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思维。互联网+教育若想切实优化人才教育成果,更要站在“人的维度”上,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某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别出心裁的创建了“三百字团”专栏,他们会在这个专栏上发布学生的优秀作文作品,供学生间交流学习。自己的作文出现在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上,在学生眼里是个很值得骄傲的事,而且学生们都特比喜欢读其他同学的作品。所以学生们很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其中,学习激情也被调动起来。
国内某大学的专业课上,大学教师也将自己的创意教学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一般观念上,手机出现在课堂上,往往会被认为是影响学习的利器,会受到老师的制止,甚至直接没收手机。然而在这堂大学专业课上,老师将互联网技术“请”进课堂,将授课的PPT接入互联网接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设备,向授课PPT发送弹幕,并实时显示在PPT上。这种时尚、风趣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还能让授课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上面的这些老师,无疑是互联网+教育行业中的优秀人才。然而互联网+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正是这类“双重人才”的缺乏。
互联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导致了优质师资力量流通性差,优秀教师缺乏,资源共享少。优秀教师缺乏思维创新,创新人才受教育体制壁垒影响,无法颠覆传统,造成了当下互联网+教育的尴尬处境。
另外,与其它行业不同,互联网教育行业所青睐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能力上的“硬指标”,还非常强调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之类的软实力。这样的人才需求或许会给互联网教育行业的求职者以很大的压力,然而同时,与其它互联网企业相同的是,企业往往不太看重应聘者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重视他们尚未开发的潜力。所以此类雇主往往更加青睐“学习型”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中,不需要重金培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地自我迭代,从而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环境,并掌握业务技能的人才,然而此类人才,也就更有可能具备互联网和教育的双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