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过冬”,中国图书行业如何应对?
——专访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朋
人民网读书频道: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海外媒体甚至称之为“金融海啸”,您认为这场危机是否已经波及到中国的图书市场?
胡朋:这场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历史性的,不止是金融行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到底会带来多大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在图书市场里摸爬滚打,已经明显感到市场寒流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
由于中国的图书行业远没有其它行业规范,下游的经销渠道往往以“赊销”方式,大量占用上游出版机构的资金,而许多经销商并没有把资金及时向上游回笼,造成整个图书行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目前经销商的资金收缩,出版商的资金吃紧,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读者口袋里的钱开始紧缩,逛书店和买书的欲望明显下降,导致整个图书市场的零售额下降;第二,不少图书经销商挪用上游出版机构的货款,将资金扔进了股市、楼市或其它投资项目,现在被套牢,资金流动性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状况,无疑将拖累上游出版机构,可以预料,不少中小图书策划公司将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人民网读书频道:你们如何研判2009年的图书市场走势?
胡朋:全球经济病得不轻,要治好病,可能要“打针吃药”,也可能要“动手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恢复经济元气。我们的判断是:2009年中国图书市场会比今年更困难,更艰苦。图书行业的失业率将急剧上升,一些中小企业将会倒闭,这种信号已变得非常强烈,只是许多人还没有看到这一点。我认为,整个图书行业都要准备“过冬”,“过冬”的过程,就是行业洗牌的过程,强者更强,弱者被淘汰。许多民营门店和图书卖场,特别是那些“夫妻店”,在今明两年很有可能出现“倒闭潮”。
人民网读书频道:按您的说法,中国图书行业要准备“过冬”,你们在这个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胡朋: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会殃及许多企业,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体质,受影响的层次和深度都不一样。我们的产品是“高端时政图书”,而“高端时政图书”面向的是特定的高端人群,而高端人群的购买倾向和购买力,不会因经济不景气而受到大的影响,这是我们感到庆幸的地方。当然,我们同样需要有“过冬 ”的心态,毕竟“冬天”来了,雪地里的食物减少,成千上万的“饿狼”都在争抢食物,如何追求市场份额很大化,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
早在2008年上半年,我们就预感到全球经济走势将出现几十年不遇的“拐点”,图书市场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困局。我们根据此前的市场预判,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首先,我们提前把2009年的产品准备好了,有将近2亿码洋的产品储备,可以满足明年实现3亿目标的产品供应;其次,我们明年在产品投入上的资金消耗量并不大,将公司预算向市场策划和促销政策倾斜,与下游渠道联合推销我们的高端读物,并通过电视、平面、网络和活动推广,全力以赴做好高端读物的渠道渗透工作;第三,我们已于2008年下半年对下游经销渠道进行了全面清理,将一些劣质的、低端的经销商清除出局,将合作对象锁定在有实力、有信誉的新华集团和民营经销商。同时继续加大“终端渠道”的直销力度,把我们的“高端时政图书”直接输送给目标消费者。
人民网读书频道:时代华语确立了3年上市目标,明年是第二年,相当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会不会影响贵公司的上市进程?
胡朋:我刚才说了,我们的产品结构和发行渠道具有独特性,宏观经济环境好不好,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有限,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销售业绩,正在按预期的进度发展。截止到2008年10月份,发行码洋突破1.5亿,去年同期我们是8,500万,同比增长76%。全年目标是2个亿,我们非常有信心实现“逆增长”,当然在逆境中谋求增长,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们设定的3年上市目标没有变化,2009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无论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团队建设、流程改造,还是上市前的业绩爬坡,都必须达到甚至超过上市所要求的各种门槛。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要准备排队,申报材料,几大机构都要进驻公司,压力已经扑面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提前遭遇恶劣的经济环境,不一定是坏事,更利于锻炼我们的队伍,更利于磨练我们的意志。我认为,在上市之前遇到这个问题,要比上市之后遇到这个问题好得多。当我们一旦具备上市条件,也许正是经济回暖的时候,这对我们把握上市时机非常有利。
人民网读书频道:有人说,时代华语目前正在进行“人才升级”,而且力度很大,贵公司的“人才升级”动作,是不是跟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您能介绍一下吗?
胡朋:我们搞“人才升级”跟当前的经济环境没有关系,经济形势好与不好,人才升级都必须要做,公司要谋求上市,人才是关键。同时,我们不只是搞“人才升级”,我们还要搞“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和“市场升级”,这“四个升级”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
“人才升级”不等于公司裁员,裁员是裁掉了就不再招了,而我们的“人才升级”计划,是走一个,再招一个,而且要求引进高端人才,公司为此将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所以,媒体说我们的“人才升级”是变相裁员,是准备“过冬”,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公司HR的统计数据显示:时代华语2008年的员工流动率介于5%之10%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不断地滚动淘汰,不断补充高端人才,是“人才升级”的基本特征,许多正规公司都采取这种方式,以此提升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我认为,公司既然要上市,股票和期权不应该随便给人,要给就要给那些有价值的员工、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对公司作出巨大贡献的员工。这是我们搞“人才升级”的真正目的。
在我看来,没有人才升级,就没有管理升级。我们要求员工职业化,管理流程化,这是民营书业公司革除作坊式和家族式管理弊端的唯一途径。我们之所以强调管理升级,是希望我们能够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理顺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组建一个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这不仅是业务拓展的需要,也是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
没有人才升级,就没有产品升级。图书策划这个行业很特别,需要创意,需要激情,需要“脑力风暴”,需要真正高素质的人才。真正的图书策划人,真正能够紧贴市场并独立策划畅销书的策划人,在全国并不多,一个顶尖级的图书策划人,能让一个公司存活,甚至可以救活一个公司。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高品牌度的公司平台,用极富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招募高端人才。
只有产品升级了,才有可能搞好市场升级。比如说,我们的高端时政图书,目标消费者定位于全国党政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企事业单位高管等高端人群。要把我们的产品输送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建立高端的发行渠道,小门店、夫妻店没有办法做好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走的是高端路线,所以在我们的圈子里,要跟高端的出版机构打交道,要跟高端的渠道打交道,要有高端的市场推广措施,这样才有可能为读者提供高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