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
自2010年以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充分重视,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定位,从教育信息化战略定位确立、教育信息化实践体系深层建构到教育信息化社会服务支撑环境的发展,面向常态化教学与教学创新发展的信息化实践生态正日益呈现。
国家教育信息化进入发展新阶段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对各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明确计划,开启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总体发展目标。
2012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强调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启了以“三通两平台”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新进程。
2013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推动技术与教研部门的合作,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水平。
2014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2015年5月,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中央发来贺信,强调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2015年11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了过去五年全国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指出“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同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四个拓展”,即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回溯“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助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力量,并在实践中确立了其快速、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
第二,支持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正加速生成,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一线学校与教师、技术保障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等,正形成以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为纽带,形成聚合性、协同性的教育变革实践力量,已成为当下教育综合改革与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同时,也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战略发展地位,“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第三,支持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社会服务环境在快速发展,“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的确立,开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加速了教育信息化服务生态体系发展,为“互联网+”力量对接、支撑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
第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深度应用已成为一线学校日益关注的实践领域。自“十二五”以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核心业务流程,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概念日益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践,出现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的典型案例。同时,国家“三通两平台”工程实施持续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和应用发展水平。
第五,教育信息化支撑着整个教育系统向更高阶的形态发展,加速学习型社会的来临,“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发展目标将推动学习服务的泛在化和普适化,互联网已成为各个教育领域精细学习者学习需求、优化教学业务流程、重构教育教学系统、再造教育服务生态的核心要素。
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力量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性力量。一方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和新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突破与难题解决越来越诉求于信息化,如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发展”的迁移,评价向过程性、动态生成性的学习评价发展。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浪潮正表征着全球基础教育发展正迈向新的高地,如美国推行的STEM教育、芬兰推行的“基于现象(主题)的教学”改革等,以及全球教育研究对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关注,教学实践正从自主、合作、探究等特征向更复合的教学形态迈进,课程体系重构、统整性教学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高地。这一发展态势给广大一线教育管理者、教师带来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挑战。
迎接这一挑战,既要求学校管理者确立新的办学理念、建构新的办学特色、发展新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起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又要求管理者有效把握迈向这一新的办学实践环境中教育信息化社会服务支撑环境的进程,以寻求有效的社会合作,助力学校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地发展,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流程重构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学校信息化全面深入系统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助力学校现代化。
面对这一实践诉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要更强大的实践力量、更开放的实践生态。从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正进入“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力量聚合更广泛的资源,通过开放教育实践为教育创新发展创生蓬勃的前行动力。
自2001年美国高校MIT发起了OCW项目(Open Course Ware)开始,利用互联网推动全球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教育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景,并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利用互联网推动教育发展的热潮。2003年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MIT OCW项目的价值理念,提出了OER(Open Education Resource)的概念,开启了全球范围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迎来了推动全球教育开放、优质发展的热潮,且经久不衰。在开源领域,伴随OER运动的发展,全球化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开源项目的实践源于2001年4月MIT OCW,麻省理工学院(MIT)秋季正式启动 MIT Open Course Ware,2007年末,约2100门MIT大学课程资源全部开放到互联网,包括课程大纲、教案、课件和课程关联的互联网学习资源等,任何人可通过互联网查看和下载这些资源。伴随互联网数据通信能力的增强,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形态从文本过渡到了视频。2007年,苹果公司在其Apple Store上发布网络公开课iTunes U,提供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免费课程资源供全球用户下载,这些课程来自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一流大学在内的1200多所大学,同期,还出现了以网络短视频形式传播学习资源而成立的可汗学院(主要服务于基础教育),包括各类学科的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它们适应了基础教育领域学习者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需要。从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需求和提升资源共享系统效能的角度看,学习对象生成、管理是这一领域关注的基本出发点,典型项目如加拿大的 CANARIE e-Learning Program,该项目关注于以学习对象技术构建新型的教育资源共享环境。2012年前后,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辅助以学习者动态交互、过程性测评功能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MOOC得到广泛传播,免费、开放、大规模等特征的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广泛地为实践所印证。2015年前后,互联网MOOC课程形态一方面向学分认证、向“微证书”等实践形态迈进,另一方面,也在进一步向网络学习质量提升而努力,出现了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网络课程)等实践形式。2016年,互联网直播力量开始进入实践领域,掀起了优秀教师互联网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高潮,并持续发展,如2017年度互联网“双师”教学的实践。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发展正为当下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重塑性力量。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的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云计算凸显计算存储、网络等技术要素都成为基础设施;移动计算使得计算、信息、服务能够无处不在地获得;社会计算基于互联、社群,用人的交互增强“计算”;物联网使得一切皆通过网络互联;大数据Big Data发现社会及人类活动背后的“大智慧”。对教育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用互联网思维,即用户思维、可用性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化思维(社会资源的协同)等,形成教育产品与服务,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核心,推动创新,加速教育系统重构的实践进程。在“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应不仅反映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更带来课程形态和学校办学形态的创新与发展,它已经体现在当下全球性教育实践中,如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创新学校实践等。
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STEM的含义,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近期加入了艺术(Arts),变成了STEAM教育。STEAM教育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科技综合素养,提升其全球竞争力。STEAM是一种方法论,以“学科统整”概念推动多学科融合,从多维度顶层设计、建立教育改革生态圈;它代表“创新设计”,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融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的一种实践过程。同时又代表着跨学科学习,以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学习者21世纪素养。伴随《STEM教育法(2015年)》的发布,STEM教育已逐渐成为美国的国家教育战略。
伴随STEM教育同步发展的是创客教育。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 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开拓了创新教育的新园地。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 D 打印技术、微控制器等开源硬件平台日益成熟,创客理念也日趋成熟,创客教育正在掀起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变革浪潮。创客源自英文单词“Maker”,原意是指“制造者”,现在,创客用于指代利用网络、3D打印以及其他新兴科技,把创意转换成现实,勇于创新的一群人。从社会发展背景看,以互联网、3D设计与打印、分布式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和全球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育领域培养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人才,创客教育适应了这一时代特征。
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发展是教育领域不可阻挡的趋势,是“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变革的强大力量,必将进一步推进广大教师适应时代教育变革,并在创新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学习服务泛在可获得等综合情势下,进一步诉求和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合作开设实验室,将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重组整合,打造软硬件平台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整合提升科技创新力。
Minerva大学。该大学创建于2013年,是一群很智慧的美国教育家聚在一起推动的密涅瓦计划(The Minerva Project)成果,从而创造了这所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大学,其中包括哈佛前校长、美国前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和沃顿前院长,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前任会长、斯坦福教育学院终身教授Lee Shulman等人。Minerva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世界公民。4年间在六大洲7个国家游学,并用互联网课程形态MOOC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校设定的愿景目标是让学生融入当地文化,掌握当地语言,并充分利用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社会特点进行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习者历经沉浸式的全球化体验。
正是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教育发展,以及当下中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进程,给中国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带来了广阔的实践前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引导下,自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教育服务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大型企业巨头布局互联网教育行业。整个互联网教育市场在巨头企业巨额融资、发展布局和融资并购等举措下,焕发着新的生机,如2016年,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一步加快教育领域投资,它们一方面通过投资传统教育企业扩大教育版图,同时发展线上教育,如腾讯课堂、百度教育等。
二是传统行业巨头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教育的支撑,吸引了传统教育机构的变革和转型,如新东方、好未来等,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传统非教育行业巨头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此外,各类初创型互联网教育公司也先后涌现,如互联网教育产品或平台沪江网、网易云课堂等。
由于行业的上述发展态势,面向基础教育的生态化服务正蓬勃发展,从“极致的”作业服务、“丰富可选择的”课程、“贯通全流程的”互动性教学平台、“通透的”学科性系统化资源、“可交互可追踪的”在线课程,到“统整体验”的混合式课程,“互联网+”教育产品与服务撬动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基本力量正在形成,已经覆盖至作业、课程、平台、互动性学与教学科资源、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和家校合作等全生态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正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教育产品与服务,呈现出进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并支持创新的基本态势。此外,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应用的方式也日益创新,如2016年,直播进入互联网教育领域,业内称为“直播爆发元年”,直播平台层出不穷,出现了“教育+直播”这种新的互联网教育形式,2017年,出现了互联网双师教学的广泛实践。因而,互联网教育在跨越时空技术环境支持的教育要素重组进程中正进入更高发展阶段。
总之,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是互联网对教育支撑的内在动力,是教育信息化迈向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是顺应时代潮流、迎接人类社会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大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对接和驾驭这一时代发展力量,高视野、高站位地开展“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解决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开放信息化建设思路、创新信息化发展机制、开展学习方式变革为优先方向的教学融合实践,为“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