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亟待升级
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的组织结构、出版流程、交易形式、出版规则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对身处其中的出版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适应数字出版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成了摆在出版界与教育界面前的关键问题。
百校开设数字出版课程
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都已开始尝试加入数字出版大军,网络出版的编发量已占全国出版编发总量的40%左右,而从业人员基本只有传统出版知识与经验。此外,从事网络编辑业务的人员约为60万人,而他们当中大多数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
“数字时代需要复合型出版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传统编辑出版流程的核心能力,即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市场营销能力,而且应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与丰富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如网络编辑能力、信息检索与快速加工能力等。”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常务副院长楼文高说。
据楼文高介绍,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全国100多所院校已开设了有关数字出版的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约40所院校开设了电子出版、数字传媒、多媒体出版等数字出版教育课程,每年招生20-60人,形成了一定教育规模。同时,约30所院校设立了数字出版课程。地区分布齐全的数字出版教育格局已基本形成。
2008年2月,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获批。据该专业建设主要参与人张志林教授介绍,这是国内首个经过教育部批准以“数字出版”命名,面向出版业发展转型培养数字出版急需人才的专业。目前,该专业已面向全国正式招生。
教育内容脱节产业发展
尽管数字出版教育紧跟产业发展,但在出版教育界各专家看来,数字出版从业者在人员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出版业从业人员大多仍以传统出版流程进行划分,且集中在文史哲等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和理工科的人才偏少,接受数字出版所需的跨媒体技术速度较慢,同时知识相对老化,缺乏创新意识。
二是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现在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院校大多具有传统出版教育背景,课程设置重人文社科轻技术、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训、重传统出版轻多媒体互动,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兼备出版和计算机背景的教师比较缺乏。
三是出版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不够。由于数字出版业主要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因此教育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和实践,由此导致产业对高校依赖度低,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不够紧密。高校主要师资也不是来源于数字出版业界,从而造成产业发展与教育内容严重脱节的现象。此外,当前开设的数字出版课程多集中于网络出版,对于新兴的在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手机出版现有涉及,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与政策也被忽视。
建立大出版观念至关重要
北京印刷学院新建的数字出版系以大出版大传播背景下的人文素养、对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应用技能、对数字信息的抓取和知识表达能力和对数字出版媒介经营管理的能力为主要培养模式,并据此分为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数字内容经营与推广和数字出版技术应用三个培养方向。其中,内容产业、文化产业这一大出版、大传播的概念特意被张志林强调。事实上,这也是教育界在加快数字出版教育发展的根本思路。
在楼文高看来,建立起全新的与数字出版相适应的大出版的观念,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产业发展实践要求数字出版高等教育不仅要将书报刊在内的传统出版人才作为培养对象,还应将其他媒体产业经营所需人才纳入范畴。
此外,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也已成为业界共识。其中,邀请数字出版专家和操盘手登台授艺,定期将业界很前沿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引入课堂,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尤其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