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怎样改变教育
网络教育,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但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网络教育还是头一次。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提出,到搭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快车,再到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正在深刻介入教育教学,也在不断适应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在为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推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课程
调试视频音频设备、准备课程要用的材料……周五一大早,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师牟艾莉就在电脑前忙活起来。因为当天,她要给千里之外河北省安新县端村学校的学生们上一堂网络直播美术课。
作为腾讯日前启动的“艺术行动”项目参与者之一,牟艾莉今后每周都要通过互联网给端村的孩子们上课。而像她一样的“艺术行动”志愿者,大多来自中国顶级的艺术院校或艺术团体。“在过去,艺术可能是小部分人的享受,而现在,依靠着网络技术的力量,艺术也能飞进寻常百姓家。”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互联网+艺术的线上线下互动教育方式,为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城乡均衡发展找到了一条便捷可实现的途径。”
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网络教育可堪重任。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系列工程实施后,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中,89.8%的学校实现了网络接入,85.1%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
“然而,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虽然硬件由财政专项配置齐全了,但在软件维护、教师应用等配套投入上却严重不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认为,贫困地区群众的购买力不高,不大具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因此,需要政府持续增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倡导企业和公众开展慈善帮扶,让贫困地区真正搭建起网络教育的平台。
硬件齐了、投入有了,如何将配备的网络设备用“活”?这也是问题的关键。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课程“开不齐、开不好”,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面对这些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王继新教授课题组探索出了基于“互联网+教学点”的“双轨数字学校”模式。据介绍,“双轨数字学校”是一个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教学网络共同体,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教学点为末梢,1个中心校带2至3个教学点,区域内的教师相互补充、课程同步共享。在这样的模式下,目前,咸安农村教学点课程开齐率达到了100%,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教学点的学生出现大幅回流现象。
改变教育模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优化了资源配置,也让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浙江宁波,各中小学校应用的“教学助手”,免去了教师到处找教学资料的烦恼,平台上的分类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实现课程的录播和推送;“智能阅卷”平台,不但能快速批改客观题,还可以智能批改部分主观题,帮助教师分析重点难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在上海,“易班”网络互动平台的发展引人关注,“青春瞩目十九大”等活动吸引了30余万学生参与,评论留言近7万条。在许多高校,思政课搬上了网络,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完成学习内容,还能在网络社区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玉顺副教授自2011年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以来收集的全国性优质学科课例调查数据显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平均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为教师占43.16%、学生占56.84%,变“教”为“学”逐步实现。“互联网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在大力推行“智慧校园”的杭州胜利实验学校,校长张浩强说:“大数据帮助我们积累起对学生学习行为规律的认知,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如果能将移动终端覆盖教、学、评、测全过程,教育的关注点就更能集中到每一个孩子身上,集中到孩子成长过程当中。”
不过,以目前情况来看,全覆盖的网络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还偏少。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认为,教育信息化应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即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的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的应用,从而逐步形成普惠效应。
构建学习型社会,让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珠三角的纺织工人夏翠琼,很近一下班就会到厂区的学习中心,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络课程,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国家开放大学的这间“云教室”,将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联通起来,具有在线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远程面试答辩等多种功能,让每个想学习的人都能有学习的机会。
在安徽合肥一家银行工作的宋阳,每天中午都会打开手机上的慕课平台,上一节自己感兴趣的通识文化课,前不久还拿到了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的结业证书。从2013年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到如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移动终端累计下载安装669万人次、平台在授课程2492门次,短短几年,慕课就火遍了全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想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网络教育既涵盖传统的函授教育,也包括如今的在线教育、移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学习新形态,既协调了虚拟网络与实体平台的运作,又能建成校际联盟与资源共同体,因此必将成为新时代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张力说。
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了网络教育并不等于有了智慧学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周跃良认为,学习归根到底还是心智模式的改变,技术可以加快变化的过程,但不能替代人来完成。因此,未来的网络教育更应聚焦怎样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前进,当人工智能、VR、AR相继出现,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言:“我们如何构建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一代代青年一次次找到起跑线,如何让每个人都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共同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可能是网络教育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