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通州实践
智慧终端进行学科诊断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一个直观感受,诗词的赏析理解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题。可是,是否真的如此、赏析到底难在哪儿、如何改进提升……在新技术的帮助下,通州区的老师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据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副院长、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副主任马耀国介绍,基于通州的教研引领,在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技术支持下,通州区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一个智慧终端对学生开展阶段性微测,中心对微测结果汇成的大数据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学生的能力短板。
在此基础上,由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支持,通州区统筹协调、北京市教委整合来自全市的一流师资队伍,与通州区教研员一起就诊断出的短板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系列研究课就课堂上该如何突破短板、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来进行展示,研究课邀请全区同一年级的教师共同参加。研究课结束后,还将通过问卷反馈、专家点评等方式持续巩固课堂的改进效果。“这样其实就实现了基于学生能力短板、改善教师参与行为的精准教学,发挥和调动了教师的内驱力,也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马耀国表示。
据统计,通州区有将近5000名2018届中考生,在过去一年中,每月都参与到了阶段性在线测试之中;就诊断出的各学科能力短板,9大学科教师每月组织数十次线下教研,每学期共进行20节左右研究课来引领教学行为的改进。
据马耀国介绍,除了针对知识点小模块进行的微测之外,通州区还利用期中、期末等宏观性测试数据,对学生某段时间以来的综合能力表现进行把脉问诊。
全市名师随时在线答疑
假期在家,初三学生悦悦在数学题上遇到了“绊脚石”。拿起手机,打开“双师在线”,选择所在年级以及想要咨询的学科,一位位教师的名字随之出现。选定之后,悦悦把遇到的问题拍了照片,题目在屏幕另一侧的辅导老师那里进行了同步显示,“一对一”答疑之后,悦悦不仅搞清了这一道题目,同一类型题目如何作答心里也有了主意。
2016年底,“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率先在通州区试行,借助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的技术平台,通州的初中生们除了可以在学校获得本校教师的指导之外,还可以在校外课余时间通过智能推荐或自主选择全市优秀学科教师,获取一对一免费在线实时辅导。
据了解,该计划面向全市中学和教师研修机构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招募在线辅导教师。教师在线辅导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合适的时间自主选择相应的在线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二是学生可以开放提问,用文字、图片或者小视频等方式描述问题,将问题上传到云平台,由系统推荐给相关学科教师,在线教师自主选择解答。除了“在线辅导”之外,教师还可将自己擅长的知识点或课程解答录制成为微课,系统根据学生的知识地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服务。
马耀国介绍,目前北京市教委统筹“智库教师”数量在6000到7000人左右,每学期学生上线总次数在万次左右。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通道,“全市的名师都是我的老师”,让学生在课下面临的高层次高难度问题得到了个性化解决。同时,这一平台也为课堂的“教与学”带来新的变革,“一名学生在这个平台受益之后,可以在回到课堂后进行更大范围的分享和消化,这为老师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内容。”
大数据助力中考选科
今年起,本市将实行“3必考+3选考+体育”的新中考模式,即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其他科目实行选考,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新的中考致力于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机会,因此,“如何选科”也成为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这一点上,通州区求助于大数据技术。马耀国介绍,首批“吃螃蟹”的这拨准中考生们在初二时,通州区就对他们的选科倾向开始了持续的调研:横向比较各校选科差异,纵向对比各学科的倾向比重。同时,在每次统考结束后,为每名学生的各个单科成绩进行排位,帮助学生在遵从自身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位自己的优势学科,实现中考成绩的很大化折现。
在马耀国看来,通过大数据帮助学生定位摸底极其重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之前“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比如说,在对物理和地理兴趣不相上下的前提下,80分的物理成绩在全区排名前十,85分的地理成绩在全区的后十位,学生该选物理还是地理?按照新的考试方案,考生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折算时保留1位小数。也就是说,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那么,如果选考的物理、地理、历史三科成绩全部为90分,但排位各有差异,学生该如何进行分数的折算?“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选择,都离不开大数据的精准定位。”
此外,通州区基于需求,通过北师大对学生每次选科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后,也能帮助学校诊断:某学科选考人数偏少,是阶段性学科困惑还是兴趣不足出现了畏难情绪?这样一来,学校在改进课堂教学时也有了一定参考。
网络教研打破空间限制
去年以来,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的教研员们多了个新的“接线员”身份:接到呼叫提示后,教研员们就迅速来到研修中心的“直播间”里,为“求救”的教师答疑解惑,进行个性化辅导。据马耀国介绍,目前,通州区多个部门学科教研室都配备了网络直播间,直播室随时开放,不仅能够实现实时的语音通话,还能进行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步共享,实现随时授课。
“随着中考改革、走班上课,老师们集中教研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于是,我们便依托技术力量,构建了网络教研的新模式。”马耀国表示,新的教研形式“又方便又不拘束”,可以实现多点的同时在线,不仅节约了以往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往返时间;在网络环境中,老师们也能更加地畅所欲言。在突破了传统教研的空间和容量限制之后,也更加有利于老师的跨年级学习和受训,“比如小学的老师可以参与初中的教研了,更加有利于学科的贯通培养。”另外,教研时的内容可以在平台上转成文字,从而生成了新的培训资源,可以在未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共享。
马耀国表示,不管是大数据、在线诊断还是网络教研,这些都是通州区在基于自身定位基础上,从“被动地享受服务”到“主动地将外部资源化己所用”,“重要的还是激活我们自己的内驱力,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得到更加均衡的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