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校园通大会    第二届校园通大会   第三届校园通大会  校园之星官方新浪微博    校园之星总经理腾讯微博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校园之星
客服热线:010-83621612
您当前位置:首页>>AI教育资讯>>教育动态

贵州三年内建成6000个农家书屋

近日,贵州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贵州作为全国很早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试点省份之一,自2006年开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市(州)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的努力下,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已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任务,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点面结合  稳步推进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自2006年试点以来,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农家书屋工程写入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省委宣传部“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工作。同时,为了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村人口的基本文化权利,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省新闻出版局牵头,会同省直有关七部门,结合贵州省实际编制了贵州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十一五”规划,拟定了实施贵州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保障、建设标准、实施步骤等。
在抓好试点工作中,贵州省局于2006年率先在贵阳市、遵义县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指导性的农村行政村进行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2007年在全省逐步推开试点。截至现在,贵州省已建成农家书屋520个(包括纳入农家书屋管理的“万村书库”等),覆盖了全省89个县(市、区)、262个乡镇,341个行政村、2270个村民组和243所中小学,服务范围内人口达123万人。目前,贵州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运行良好,成效明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用书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群众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008年,全省新闻出版部门结合贵州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际,在已建农家书屋工程示范点的基础上,再建2000多个农家书屋,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向全省推开,到2010年底建成6000个以上农家书屋,2015年基本覆盖全省19669个行政村。
贵州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杨兴举在谈及建设农家书屋的意义时指出,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农业大省,3900多万人口中2900多万在农村,全省仍有266万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46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对贵州而言,“三农”工作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离不开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能把农家书屋看成是“一间屋、几本书”的问题,它真正的价值意义是“书屋虽小,作用巨大”。
据省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农家书屋建设平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发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群众读书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引导农民多读书、读好书,使农民群众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遵义县新民镇是一个既无书店又无图书馆的边远镇,他们以农家书屋为依托,通过会员制以书借书方式,鼓励社会、个人捐赠方式增加了农家书屋的藏书量,从原有配书1003册增加到了2043册。
此外,农家书屋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修文县洒坪乡小坝村是一个留守儿童比较多的贫困村,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的管理一直是村干部头疼的问题。农家书屋建成以后,成了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的好去处,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青山村运用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促进了花卉种植业的发展,成为贵州花卉外销基地。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猪场村运用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促进了当地旅游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开阳县龙岗镇的农户运用来自农家书屋的知识,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甜椒订单种植,既为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新路,又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科学建设  用活书屋
明确建设思路。贵州省农家书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书屋建在农户相对集中的地方。二是书屋建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以方便中小学生借阅。三是按农民阅读需求配书。通过走访农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分析已有借阅登记等方法,省局对当地农民阅读需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农家书屋配书比例为:农民致富实用类书刊占30%,青少年类读物占30%,法律、医疗、卫生常识类占20%,其他占20%。这样基本能适应农民群众的需要,也适应了本地因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农业新技术使用的需求。四是有财政资金保障。为确保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省财政厅同意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列为省出版发展专项资金的开支项目,为农家书屋工程提供了资金保障,这在全国为仅有。
管理制度规范。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村民自理”的管理路子,统一制定了《农家书屋读者须知》、《农家书屋书刊借阅制度》等制度,统一制作了农家书屋和有关制度的标牌;在农家书屋的审批、检查、验收上,严格执行一套管理制度、一个管理人员、一间达标书屋用房的“三个一”工作标准。各县(市、区)新闻出版部门也结合当地实际,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对图书进行了编目登记,培训了管理人员,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管理制度,确保每周有25小时的开放时间,为农民群众提供正常服务。
各地在农家书屋的选点工作上,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探索出四种模式共存的建设路子:建在村委会,建在村民家中,建在学校实行村校合一,建在有农家乐的景区。同时按照有利于为村民提供借阅服务、有利于方便学生等读书群体就近借阅、有利于村(寨)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则,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农家书屋,按农民阅读需求配书,方便了农民群众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真正用活书屋。依托农家书屋组织读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用书氛围。一是结合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使农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带动农民科技致富。二是结合远程教育开展读书活动,使农民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所读、所看、所想、所盼、所需的农技知识和生产生活知识。三是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读书活动。四是结合“支部+基地+协会”开展读书活动,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激发了协会会员的读书兴趣。五是结合镇(乡)村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开展读书活动,为镇(乡)村干部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提供了平台。

版权所有: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008号 京B2-20180669 | 工商备案[104492901] | 京ICP备12004309号-4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