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的传奇人生
台湾以后再也没有王永庆了!虽然王永庆走了。但他的一套成功法则,也成了后人很重要的资产。
20岁:“瘦鹅理论”自我勉励
小学毕业后,王永庆走出山区,一个人孤零零到当时台湾经济重镇嘉义找工作。
到嘉义米行工作的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更处处留意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每天关门后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奉,他都用心学习,睡前就回想当天所做的事。1年后,王永庆借了200元,自己当起米店老板。他每天比人家多营业4个小时;即使三更半夜,他也亲自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王永庆之所以如此用心看待米行工作,是受到小时候悟出的“瘦鹅理沦”的影响。当时农村饲养的鹅只吃野菜野草,普遍营养不良。于是王永庆向这些农家收购瘦鹅,然后四处捡菜根与碎米喂食。平时饿坏的鹅看到他准备的食物,就拼命吞食。原本只有2斤重的瘦鹅,很后重量都达7斤,这样就能卖个好价钱。
王永庆拿瘦鹅比喻自己,“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后必须做工谋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弥补不足。这是上帝对我赐福。”
王永庆勉励自己,要学习瘦鹅忍饥耐饿的精神,等到食物来临时就要把握机会进食。他也从中休会到。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不全在员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当。就像鹅长得不肥,是主人没有将鹅照颐好。
30岁:永不放弃愈挫愈勇
虽然王永庆从“瘦鹅理论”中悟到事业经营与管理的方法,但20岁后的他,事业却不顺利。米店生意蒸蒸日上,王永庆接着开了碾米厂,自己买稻子碾米,利润高还能确保品质。但在王永庆25岁时,台湾稻谷因为缺乏肥料而歉收,再加上战时日本实施配给制度。集中由一家碾米厂碾米,王永庆的碾米厂只有关门大吉。
这是“经营之神”一生中首尝败绩。
隔年,王永庆在嘉义开砖厂,日奉警察以“砖厂冒出的浓烟有损稻谷成长”,命令砖厂在稻子开花时必须停工。届来,虽然他把砖厂搬到板桥,但很后仍因故关门。短短两年间。他的事业两度受创,却挡不住他创业的热情。隔年王永庆开始做木材买卖生意,却因为缺乏经验而血本无归。这几年的时间可说是“经营之神”一生很暗淡的时期。
1945年台湾脱离同奉统治,百废待举,需要人量木材从事建设,王永庆的木材厂才有了转机。
三花棉业董事长施纯镒表示,王永庆创业过程历经千辛万苦,靠的就是他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不只是现代人少有的精神,就连我们那个年代,也没人能做得像王董事长一样,那种愈挫愈勇的态度,是他成功很重要的元素。”
40岁:洞烛先机勇于挑战
王永庆。一位赤手空拳的农民子弟。终于靠木材生意展现经营实力。但后来竞争者越来越多,王永庆决定退出木材业,选择了他自己完全外行的塑胶产业。
当时政府推出工业发展计划,包括利用美援兴建石化工业的基本原料“聚氯乙烯”。但政府找不到人执行计划,就开始调查在银行存款很多的企业家。“王永庆”这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官员硬着头皮询问王永庆参与投资的意愿。
王永庆对塑胶产业其实是一知半解,勇于接受挑战的他却洞烛先机,一口答应参与计划。王永庆决定投资塑胶产业的消息一传出,他的朋友都劝他放弃,甚至还有人公然嘲笑他肯定要倾家荡产。但他要投资的决定绝非心血来潮。王永庆做了周密分析,并向许多专家讨教,甚至还借钱到日本考察。很后他认为,“ 烧硷”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回收来制造成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皮工业的大好条件。
1954年,他和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创办台塑。3年后投产,首批产品100吨只卖出20吨,但王永庆仍下令扩大生产。合伙人纷纷退出,他却决定背水一战,变卖家产让台塑成为独资企业,并成立南亚塑胶公司,跨足塑胶产品加工业。
回想起曾经变卖家产也要做下去的决定,王永庆曾表示,挑战来了不能闪避,“只要确认走在商机前面,就要勇于面对”。这样的理念造就了现在的台塑王国。